解析后冷链(一) |
2010-12-22 |
来源:网络
后冷链
后冷链是指从产品包装起(液态制品如灌装封口),直至最终到达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冷藏技术条件和操作要求。“后冷链”是冷藏食品保持品质的必要条件。各种冷藏食品对后冷链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要求,牵涉到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福州开发区福鑫实业有限公司
后冷链-特点
1)商品全程温度控制。冷链物流可以被形容成一个由“线”连接起多个“节点”的链条,链条的末端是消费者。为保证商品品质及降低输送过程中的损耗,链条中的“线”与“节点”均需进行温度控制。比如:蔬菜从地里刚采摘下来,经过急速遇冷后放入冷藏库存放,使用冷藏车进行中长途运输,分送到各地批发市场冷藏库,从冷藏库配送到各卖场、超市及其它零售点,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蔬菜的急速遇冷、冷藏库存放、冷藏车的运输、超市的展示柜均属在流通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措施。在这一系列措施的保护下,蔬菜品质得以保证、寿命得以延长、损耗降低到最小,这样冬天才能吃到夏天的蔬菜、北方人吃到南方新鲜的水果。
2)与常温物流相比,除包括流通环节外,还包括加工生产环节。 如果把冷链物流中的“线”定义为冷藏(冷冻)环境下的运输的话,则“节点”为各培育基地、生产基地、屠宰厂、制造工厂、生鲜食品加工中心、冷藏(冷冻)库、低温物流中心、卖场超市等贩卖点等等。因此冷链物流的“节点”不仅仅是流通环节,还包括加工生产环节。
3)品质的保证是冷链物流的灵魂。所有的温度控制措施及环节均为延长商品寿命及保证产品的品质服务。
4)冷链过程中所包括的技术学科、行业跨度很大。从生物学、微生物学到制冷科学,从食品加工工艺到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规划设计,从农林牧渔业到信息产业。
后冷链-所处阶段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表现是,人们对冷链的认识尚处于冷藏(冷冻)库等片断的节点阶段,并未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概念,处于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企业并未对冷链物流达成统一认识,并未认清各自在这一链条上所处的位置及所需努力的方向,因为在不进行改进的情况下行业仍有利润空间,行业的竟争程度不如常温产品激烈。
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在行业竟争较为激烈的连锁零售业,企业已从终端消费者处感受到生鲜产品是提高企业竟争力的最后空间所在,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也已经认识到冷链的重要性。在完成常温物流中心的建设后,连锁零售企业,纷纷将企业内物流的重心偏向低温物流中心及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比如:北京京客隆、上海联华、上海农工商、华润万家等等。这是一个标志,从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到超市卖场、从超市卖场反馈到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或低温物流中心)、从加工中心反馈到冷藏运输、再反馈到生产基地,处于这个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势必最终都会波及到。
后冷链-意义
“后冷链”是合格的冷藏食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的必要保障,具备完善的符合要求的“后冷链”系统的意义在于:
1、保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减低商品的流通损耗,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确保消费者食用的安全。
“后冷链”建设和管理牵涉面广,关系到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实际上关系到社会各阶层乃至每个家庭。“后冷链”建设和管理同时涉及硬件配备和软件到位,涉及企业的费用成本和经营效益。严重的商品安全事件还会引起社会震荡。“后冷链”间接关系到国家营养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因此“后冷链”问题已不仅仅是企业层面单纯的技术问题,完善“后冷链”建设和管理,对于确保老百姓进食安全,提高国民的健康卫生水平,推动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技术进步,贯彻健康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后冷链-市场分析
1、冷饮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冷饮物流市场的消费总量从1990年55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47万吨。消费的季节性差异逐步消失,中国人均消费量已达到1.1kg,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市场潜力也很大。据上海市食品研究所预测,2005年中国冷饮产量计划达200万吨,2010年达到260万吨,人均消费量可达到2公斤/年;2015年产量将达到310万吨,人均消费量可达到2.4公斤/年。随着人们冷饮消费习惯的改变、人均收入增加、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冷饮的生产销售仍将呈上升趋势。
中国冷饮物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北和中南三大地区,广东、北京、上海、东北是产销量最集中的四大地区。2002年,冷饮行业销售量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只有9家,中型企业也不过18家,其中内蒙古伊利全国产销量超过10万吨,实现销售额近9亿元,为全行业第一,伊利、蒙牛等品牌在主流的占有率超过80%,已初步形成寡头垄断局面。虽然中国冷饮产销稳步上升,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冷饮生产进入微利时代,统计资料显示,食品工业年平均销售利润率最低就是冷冻饮品行业,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2、肉制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据预测,中国国内肉类消费将由2001年的637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0000万吨左右,继续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中国肉制品消费将由2001年的2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300万吨左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中国肉制品加工业已经经历市场启动阶段,正值成长期。此阶段的特点是消费群体迅速壮大,产量与销售额持续增长。主要肉类人均占有量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肉类制品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2001到2010这十年内,肉类加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肉类食品的消费除在城市仍有扩展的余地外,在农村有着更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消费数量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到2010年,中国肉制品人均年消费量将达10公斤,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将上升到13%左右,但也只达到发达国家肉类转化率1/3的水平。
肉制品的加工利润率为2.93%,经济效益比较好。2002年肉制品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2家,分别是河南双汇实业集团公司和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总公司。超过20亿元的有2家,分别是山东大龙实业公司和山东华盛集团总公司。超过10亿元的有4家,有近1/2的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在大型企业。山东、河南两省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独特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业的集中地。2002年山东省肉类加工企业162家,占全行业总数量的16%,其次是河南省有139家。2002年山东省占全国总销售额的40%,达263.64亿元,位居第一;河南省约占20%,为126.96亿元。两省合计超过全行业的60%,行业集中度比较高。
速冻食品
3、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速冻食品是利用现代速冻技术,在零下25摄氏度迅速冻结,然后在零下18摄氏度或更低温条件下贮藏并远距离的运输、长期保存的一种新兴食品,常见的有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馒头等。从1995年起,中国速冻食品的年产量每年已20%的幅度递增,年产量接近10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各类速冻食品生产厂家近2000家,年销售额达100亿元。自1999年起的连续3年,全国连锁超市中销售的食品日用品中,速冻食品销售额均名列第一。
速冻食品品牌中,三全、思念、占据重要位置,并均以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雄居第一集团。三全更以5亿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国速冻食品市场的龙头企业。第二集团品类众多,但每一种所占市场份额均十分有限。
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保证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专业化、社会化、并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冻食品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形成。
4、乳制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
自1990年以来,中国以牛奶为主的乳制品进入快速发展期。1990-2000的10年平均增长率为12.1%,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产量达到1625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10.4公斤/人。
一般情况下,生产的鲜奶都需要运至乳品厂进行加工,属于鲜度要求严格的商品,天天都要配送。如果运输不当,会导致鲜奶变质,造成重大损失。为保证质量,鲜奶运输有特殊的要求:为防止鲜奶在运输中温度升高,尤其在夏季运输,一般选择在早晚或夜间进行;运输工具一般都是专用的奶罐车;为缩短运输时间,严禁中途停留;运输容量要严格消毒,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容器内必须装满盖严,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震荡而升温或溅出。
正因为如此,为了能保证质量,专业奶类企业大都是希望自己运输,外包物流的意愿不是很高。即使外包,也是大多是部分区域短途配送和路线运输外包,而且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
[发表/查看评论] |
![](/esite/yto365/zhuye/bg5.gif) |
推广信息 |
|
|
|
|
|
![中国冷链物流网微信号](/kymmhupfiles/dingbu/2014011216001308281.jpg) |
![中国冷链物流网微信号](/kymmhupfiles/dingbu/2014011216023955581.jpg) |
官方微信:cclcn56 |
官方腾讯微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