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物流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已日趋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了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机械化。一是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每件货物、每个托盘、每个集装箱都有自己的电子名称条码 ,这样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二是手持机的广泛应用。手持机是无线的,叉车、吊车的操作员人手一个,利用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手持机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入货物差错率,还可为物流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提供最原始的数据。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三是装卸运输对象的标准化。由于货物包装形状和规格各异,为便于机械化装卸及各种方式联运,国土交通省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一了货架、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标准,使装卸搬运的对象实现了集约化,甚至给24小时便利店配送的货物都有专用的、带轮的、可折叠回收的集装箱。
7. 配送模式的创新:共同配送
日本7-11便利店在物流革新中开创了共同配送的新型配送模式,提高了配送效率,并成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有三种典型的共同配送模式:集中配送模式、窗口批发模式、完全统一配送模式。
以窗口批发为例,窗口批发制可以理解为零售企业所采用的一种商品进货配送制度。简单地说,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4-7家批发商,向店铺送货的业务全部委托给这些批发商,而其他的批发商则将商品全部交给这些窗口批发商。这种制度是由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的7-11便利店公司最初采用的。采用窗口批发制使批发商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一般的批发商只需要将商品送到窗口批发商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省去了向各个店铺送货的配送过程。
共同配送产生于日本,之后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共同配送模式的产生,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配送效率,为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这里共同配送也称协调配送,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了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的配送”。实质是对物流配送要素上的各个企业的横向集成,在产品流通中利用各个配送企业的资源、设备及地理条件优势,减少运输费用,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物流环节的“增值效益”。
8. 管理方式的创新:精益物流管理
日本物流企业极端重视物流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长期以来,日本的物流业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即“采集计划化,配送共同化,运输直达化,物流大量化,管理系统化”。这些原则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表现在采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将物流管理手段与工业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日本物流企业广泛引入精益物流管理思想,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就是要通过消除物流服务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 提高客户满意度。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是价值流的出发点。日通公司的东京崎玉支社仅仅为伊藤洋华堂每年配送的服装就达400多万件,由于管理精细,差错率极低,一年的差错不会超过10件,物品在运输途中的坏损率就更低。精细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管理的动态性,通过动态管理,全面观察及控制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使各项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日通和佐川两家公司就是应用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监控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在流程作业中完成重要的基础控制、实时生产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等功能,以保证组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推动中国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1.科学测量物流成本,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紧迫性
当前,物流成本占一国GDP的比例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中国的这一比例相对偏高,因此,物流成本的科学测量和划分问题对于降低我国的物流成本而言至关重要。
物流标准化是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可以大大提高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削减退货来降低成本,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剥离制造业内部物流,拓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有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内部物流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高于三分之二,这说明,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不足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三分之一。可见,剥离制造业的内部物流,将其转移给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有利于在取得上述利益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剥离制造业内部物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一方面要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引导工业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充分认识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一批成长型企业作为试点,导入现代物流理念,利用讲座、培训、现场交流等形式,广为宣传和推广,创造工商企业的物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工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自我服务的经营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在工业企业聚集区特别是工业园区内部,引导和促进物流企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园区,向工业企业提供包装、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一体化、全过程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整片物流需求。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鼓励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支持双方资源整合和业务聚合。
3.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硬环境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还不太具备,尚未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因此,要加快制定我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特别要加强对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特别是个体私营业主和外资企业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着重在传统物资集散地、火车站库区、高速公路互通口等地建设一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在全国尽快形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完善配套设施,尤其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这样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积极扶持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及与各个相关部门的功能衔接,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4.给予政策扶持,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
首先,要解决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严格按照物流企业执业标准,既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现代物流企业,又要淘汰和依法处理一批信誉差的物流企业。
其次,逐步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统筹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认真梳理各项现行政策规定,对不适宜的现有限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进行清理,并研究新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就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的扶持意见,实行分类指导,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同时,加强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现代物流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现代物流服务业。适时举办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层论坛或专业讲座,转变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认识水平。
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依托学校及中介组织对现有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的人员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物流企业要主动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页次: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