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近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将在全国着手开展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主要以肉品、蔬菜为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机制体系,形成可倒追机制,提高肉、菜的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服务。
姜增伟指出,为进一步做好食品流通领域安全重要工作,商务部还将加强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和餐饮业等重点行业的管理。严格屠宰企业的准入制度,推动生猪屠宰管理的根本性转变,鼓励引导生猪屠宰场全面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提高肉品质量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实现酒类流通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提升酒类流通行业的管理水平,督促餐饮企业建立监管制度,加快推进主食加工配置的改造和建设。
信息对接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2007年,北京地区便开始推广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但推广中面临成本高、实用性差等问题,“可追溯”蔬菜也被边缘化。此番扩面推广、再度闯关,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如何消化现实问题成为关键。
2007年,北京地区开始推广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一些大型超市不仅销售带有可追溯条码的蔬果,还设有追溯条码终端查询机。农产品获得了“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数字就可查询蔬菜是哪村哪位农民生产的。
由于追溯系统需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还有追溯条码、信息对接等成本投入,带有可追溯码的蔬果多是生鲜中的“贵族产品”——有机蔬果。这些可追溯蔬果多出现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在蔬果中的占比不超过10%。
不过,现在,当记者再次走访多家大型超市时发现,两年前被引入超市的追溯码终端查询机已难寻踪影,带追溯码的高价蔬果被单独摆放在冷藏区域。
专家认为,建立可追溯系统,为食品建立“从地头到餐桌”的完整档案,食品可追溯体系可以让公众明白、放心消费,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还可以成为政府有效的监管方式。但是,一举三得的好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却面临着成本高、实用性差等现实问题。
超市卖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可追溯食品多是价格较高的生鲜食品,正在推广的农民直供可以强化普通生鲜食品的可追溯性,使普通菜也能找到生产源头,把“贵族化”的蔬果“平民化”。
据物美公关总监富宇介绍,目前各超市与产地农业合作社直接采购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做到可追溯,但仍有一部分是从批发商处采购的,这些产品很难追踪到产品种植、喷洒农药、出棚等具体信息。
富宇强调,大范围推广食品可追溯机制的关键是,要使产地——供应商——超市等环节实现信息对接,从而做到整体产业链条上的信息对接。但是,原始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对接会提高人力、系统维护等成本,最终会造成商品价格有所上涨。
“当然,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想要大面积推广食品可追溯制度,一定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出台,可追溯期多久、食品样品保存期是多久,都应有明确规定。
以美国为例,为了实现可追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食品企业保留其产品的直接供应商和直接客户记录,根据产品保质期不同,记录必须保留6个月至两年不等。明确的法律依据加之多层次的食品监管机构及体制外监督力量,才可以实现对各种食品“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监管须从制度入手
此外,针对目前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从制度上入手”成为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的共识。
2009年12月2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其中提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
要任务共6项:一是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二是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三是加快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建设;四是诚信评价体系;五是推动诚信服务机构发展;六是开展诚信试点工作。
姜增伟也强调,商务部也将通过构建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各类食品市场建立食品经营者协议准入和管理制度,以及明确市场开办者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最终达到绿色市场可追溯的系统建设。
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介绍,从2009年开始,商务部和财政部一起,在全国开展了“放心肉”体系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了明显成效。向欣强调,屠宰企业作为肉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承担让百姓吃上“放心肉”的社会责任,希望在食品安全方面有更多的企业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的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近5千万吨,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生猪屠宰作为整个猪肉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为老百姓提供放心安全猪肉的重任,所以加强猪肉生产的监管,确保肉品消费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据悉,自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进步明显,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机械化屠宰厂已达到3000余家,行业集中度也明显提高。2万头以上的规模屠宰企业达到2300余家,屠宰量达到2.1亿头,占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的66%,排名前十位的屠宰加工企业销售比重已经超过了25%,这些变化相对于屠宰管理条例颁布之初,应该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定点屠宰企业由原来的10万家减少到2万家,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