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慧物流”概念的炒热,以“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和应用体系开始树立。空间信息管理作为一直以来物流构建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被智慧物流所重视。GIS自然就成为推动和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它是智慧物流物联网体系的重要枢纽,互联化的必要信息平台,智能化的分析要件。
智慧物流给GIS带来“新机遇”
IBM于2009年提出了,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先进、互联和智能三大特征的供应链,通过感应器、RFID标签、制动器、GPS和其它设备及系统生成实时信息的“智慧供应链”概念,紧接着“智慧物流”的概念由此延伸而出。与智能物流,强调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动态信息化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不同,“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创造更丰富社会价值的综合内涵。GIS在智慧物流的建设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相关资料,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158万亿元,物流总成本占GDP约18.4%,与1991年的24%相比,社会物流总费的下降明显,我国物流行业的进步突出。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8.9%相比,高出一倍多社会物流总额,也意味着我国的整体物流成本仍处于高位,物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等成为现阶段物流发展的制约。
在智慧物流概念出世的同一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两年后,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强调,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两项政策都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
智慧物流中GIS的“新角色”
物流是在空间、时间变化中的商品等物质资料的动态状态。因此,很大程度上物流管理是对 商品、资料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物流技术流程中,智能终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传感技术获取商品的各种属性信息,再通过通信手段传递到智能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分析、管理、共享、利用,从而为物流管理甚至是整体商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
GIS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的功能,不仅能够实现对物流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有效的降低成本,更能够在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等物流程序中,提供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的科学依据。
在智能物流体系中,GIS能通过车辆、货物跟踪、运输路线规划、导航、信息查询、模拟与决策等功能,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创造高效率、高量质的物流配送服务。而在智慧物流体系中,基于物联网的物流感知体系,加大了GIS对物质资料的属性管理的范畴,也拓宽了GIS在物流应用中的内容。
另外,由于智慧物流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前的全部物流活动一体化,智慧物流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地区、国家,它更重视一个社会化物流体系建设。因此,在智慧物流的应用需求下,GIS本身不再被看作一个可孤立的物流管理平台,而将融入到企业商业决策的应用,或大众公共服务提供中,最大化的实现GIS物流配送分析与区域地理分析、商圈地理分析、竞争状况分析等功能的整合。
GIS的物流分析不再“单薄”
在智慧物流中,集成RFID识别技术、GPS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信息采集终端,不仅能识别物体的身份信息,还可以识别物体的不同状态。温度、密度、压力、颜色、体积等等更为丰富的信息被添加到GIS中,使货物的空间属性变得更为具体和完善,扩大了GIS的分析源,强化了GIS的分析功能和分析效果。
首先,数据源方面。在物联网环境下,货物单一ID标签,被集成位置、状态信息的标签所替代,可视化的纳入GIS基础平台上。GIS 在智慧物流中,不再局限于对商品、物质资料不可变属性——身份的表达,传感网下如温度、湿度、密度、重量、体积等各种物质变量属性,被整合到GIP信息平台中,GIS本身也不仅仅停留于货物运输的动态空间变化,更将关注诸如天气、气候、环境等地理因素对货物的影响。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