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54.62%!这是去年末机构投资者在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占比数据。最新数据目前尚无权威发布,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大小非”的持续解禁,这一数据现在只高不低。
按照公布这一数据的权威统计机构——中登公司的概念,“机构投资者”包括了证券投资基金、全国社保基金、QFII、保险公司、企业年金、证券公司、一般机构在内。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机构投资者从小到大,从炒作素材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演变历史。
基金 风雨11载 规模翻572倍
从40亿到2.29万亿,资产管理总规模翻了近572倍,中国基金业用了不过十一年时间。
1998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当时新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184688基金净值,基金吧)和基金金泰(500001基金净值,基金吧),此举宣告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走上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
截至2009年6月30日,基金资产总值已经达到2.29万亿元,2007年底更一度攀升到历史高位的3.32万亿元。更重要的,基金已经掌握了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比重将近两成。从出道时被游资当做炒作对象,到现在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经过十一年的修炼,基金的腰板直了,力量大了,市场话语权更是今非昔比了。
800挑1 传奇不只王亚伟
这两天,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又发话了。这次被他瞄上的是从去年底就炒作不断的新能源,“我看好核能”,对A股的光伏和风能板块不倾向给予太高估值。
“虽然之前很多朋友‘忽悠’我买新能源概念股,我都没有听,总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这次王亚伟发话,那就另当别论了,现在我还真得琢磨一下在核能概念股上做出点文章来”,股民小张告诉记者。
从业超过十年、其掌管的华夏大盘(净值,档案,基金吧)精选自成立以来以898.26%(截至9月21日)的净值增长率列众基金之首,王亚伟不但成为众多股民追捧的对象,更被奉为中国基金业的传奇。不过,这个传奇只是中国基金界近800位基金经理中的杰出代表,是基金业十一年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缩影而已。
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2009年9月24日,我国共批准设立了60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基金数目达到586只(A/B/C各算一只),其中开放式基金553只,封闭式基金33只。另外,截至6月30日,基金资产总值为2.29万亿元,其中股票资产1.66万亿元,占当时A股流通市值的18.49%,而2007年末基金所持的股票总资产曾一度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的27.32%。
另外,基金投资者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18日,沪深两市基金开户数为3032.28万户,而2007年10月底时,基民数一度达到惊人的9000万。
资产管理规模重上2万亿
谁都不会否认,中国基金业在这十一年中跨越了一大步,市场更不会忘记,在这十一年里,基金业经历的风雨,走过的众多泥泞弯路。
尽管在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之前,中国曾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被冠以“基金”名号的机构,但严格来说,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式历史要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算起。
1998年3月,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和南方管理公司甫一成立,当月便分别发起了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的募集工作。1998年,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分别募得20亿元之后宣告成立。直到今年,这两只“元老基金”仍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据wind数据,至9月18日,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448.71%和537.68%。
2001年前,中国基金业基本上是封闭式基金的天下。到了2001年9月,华安创新(净值,档案,基金吧)(040001基金净值,基金吧)这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之前,国内共有47只封闭式基金,规模达689亿份。
2001年9月,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华安创新(净值,档案,基金吧)获批发行,自此,中国基金业进入了开放式基金时代。截至9月18日,包括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在内,国内开放式基金数目已经达到553只。
09年新基金再募2382亿
2001年开始,基金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队伍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一共发行了基金开元、基金金泰和华安创新(净值,档案,基金吧)三只基金,总募集规模为117.26亿元;2002年,基金14只基金成功募集到447.95亿元;2004年又有55只基金宣告成立,总共筹得1730.18亿元资金;2005年55只新基金成立,总募集金额为1015.21亿元。
2006和2007年,A股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牛市,中国基金业借着这股东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据wind统计,这两年分别有88只和58只基金成立,各募集到了4026.26亿元和4073.04亿元,其中2007年4月份上投摩根内需基金创下了一天申购金额达到900亿的发行纪录。到了2007年末,全部基金管理的资产总值达到了历史高点的3.32万亿元,其中股票市值2.47万亿,而当年基金收入总额更高达1.17万亿元(不含QDII)。
2007年中国基金业扩容速度达到了巅峰,之后随着股指从高位跌落并一路下泄,基金业随之走入低潮。2008年的发行窘境至今仍然令众多基金难以忘怀。各家基金公司的高层出尽法宝招徕客户,只为达到2亿元的成立规模下限。当年,尽管管理层放行了103只新基金,但它们的总募集规模也不过1799.5亿元,平均募集规模17.5亿元。
而2008年基金业的亏损更是震惊了整个市场。据wind统计,当年基金总亏损达到1.5万亿元,相比之下,2006年牛市之时,基金利润总额不过1.1万亿元。
进入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开始复苏,A股昂首重上上行通道,基金们总算苦尽甘来。wind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523只基金共实现利润总额3470亿元。;另方面,截至9月24日,2009年以来共有90只新基金成功设立,募集总额为2382.06亿元。值得一提的还有,从9月份开始,基金又揽上了“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截至目前已经获批超过60只产品,业内预计总募集规模将超过120亿元。基金理财之路越走越宽了!
社保基金 入市8年扩容300%
伴随着社保基金规模扩大,它能够为A股的提供的资金也越来越多。2002年,社保基金入市资金仅为12.66亿元,全部用于投资中国石化(600028,股吧)新股;到了2009年中期,社保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6600亿元,最多获准入市的资金量为659亿元。
经过8年的发展,社保基金已经成为A股市场不可低估的一股力量。
准确地说,社保基金应该称之为社会保障基金,其与社会保险基金有着本质的区别。2000年8月,为了给社会保险基金提供战略储备,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披露数据,截止2000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的总量为200亿元,均为财政拨款。此时,社保基金的投资动作还较为谨慎,2000全年总收益金额约为1700万元。而社保基金正式具有证券投资主体资格,还要从2001年说起。
2001年12月13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该文件规定,社保基金投资基金、股票的比例最高可达总资金量的40%,投资国债的比例最高可达总资金量的40%,投资企业债、金融债的比例最高可达总资金量的10%,银行存款的比例最少不低于资金总量的10%。
虽然2000年的起步资金不高,但是社保基金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仅仅在一年之后,社保基金的规模就翻了两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01年12月31日,社保基金的资产总额805.09亿元。其中,投资国债264.20亿元,占比32.82%,投资中石化新股12.66亿元,占比1.57%,投资企业债1亿元和金融债5亿元,占比0.74%,银行存款519.99亿元,占比64.59%,应收利息2.24亿元,占比0.28%。负债为零。
wind数据显示,截止2001年12月31日,以证监会算法计算,A股的总流通1.27万亿。相比之下,2001年末,社保基金在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不到0.10%。 而此后,社保基金对市场的影响力让人不敢小觑,截止2008年底,社保基金的资产总额保持了平均每年9.05%增速。
并且,其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峰值。证监会网站数据显示,2007年末,社保基金在A股流通市值中占比0.81%。此后由于限售股解禁和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社保基金对A股的影响力在减弱,但其总规模的扩张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披露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12月31日,社保基金的资产总额为5623.70亿元,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1598.11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98%。在2009年,社保基金的总额仍在高速扩容,并且收益能力有所提高。7月16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9年理事座谈会介绍,2009年1至6月,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为9.99%。wind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30日,社保基金持股市值为0.02亿元,同期A股总流通市值为8.97万亿元,保险资金占A股流通市值的0.22%。
QFII 闸门渐开势力长4倍
2003年“觊觎”A股良久的国外投资者终于可以借QFII解解渴,当年17亿美元QFII资金获批入市;到了2009年9月初,QFII投入A股的资金已翻了4倍,达到150亿美元。
借着A股熊市之机,挟裹着“抄底论”、“阴谋论”等诸多争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去年更一下子成了国内投资者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2008年里,众多投资者一度密切关注着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和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营业部这些被冠上“QFII”大本营的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动向,试图从蛛丝马迹中窥探到QFII抄底A股的迹象,以此寻找A股着陆的信号。而转眼到了2009年,股指强势反弹,颇有重返牛市之势,市场对QFII的关注度掉头急降,正在此时,QFII势力却暗暗继续滋长着。
或再为股市输送千亿弹药
9月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欲将单家QFII机构申请投资额度的上限从之前的8亿美元增加至10亿美元,并且拟将部分中长期QFII的投资本金锁定期缩短。
据国家外汇局人士透露,截至9月初,外汇局已累计向70多家QFII机构批出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约占总额度的一半左右。若该规定得以实施,QFII或在目前15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为A股输送最多140亿美元的资金(以9月24日人民币与美元6.8280:1的汇率计算折合955.92亿人民币),届时这些在投资者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的QFII在A股市场的话语权将提高近一倍。
2007年底,为满足QFII投资A股的需要,国务院将QFII投资总额度从之前的100亿美元大力增加至300亿美元,而在9月8日,中国证监会刚刚授予了霸菱资产管理QFII资格,至此获得QFII资格的机构增加至了87家。
09年再批22亿额度
作为外海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的唯一渠道的QFII,其发展历程同样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历程。在QFII推出之前,国外投资者对A股基本上“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借香港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来解渴,以分得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一杯羹。另方面,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经过多番努力,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QFII试点也随即启动,当时规定其累计投资额度上限为40亿美元。2003年5月26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批准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和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两家QFII资格,当年底,共有10家外资机构QFII资格获批,总批准额度为17亿美元。
2005年7月,QFII总额度在原来40亿美元的基础上获批增加至100亿美元;2007年底,国务院一举将QFII投资总额度增加至300亿美元。
进入2009年后,股指重拾升势,QFII对A股的兴趣再次转浓。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外汇局累计批复了128亿美元QFII额度,去年新获批了28.6亿美元。而截至9月初,外汇局累计批出QFII总额度突破15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2009年以来获批的QFII额度已经超过22亿美元。
保险资金 持股市值5年增19倍
2004年保险资金首度获批入市,一向谨慎的它们选择了持币观望;2005年,它们终于迈出了投资A股的第一步,当年末持股总市值40亿元;2009年中期,保险资金持股市值已经上升至800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9倍之多。
中国保险业与共和国经历过同样的历史。1949年10月20日,刚刚成立20天的新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便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前身。保险业虽然资历较深,但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时间却不长,到目前为止,只有5年的时间。
2004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这一文件,奏响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号角。同年10月,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并实施《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正式获准直接投资股票市场。
在此之前,保险资金投资品种多为国债,想要参与A股市场投资只能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来间接实现。证监会网站数据显示,在2004年末,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余额为0.57万亿元。
虽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解禁,但是保险公司并没有马上行动,真正的入市第一单发生在第二年春天。
2005年2月17日,华泰财险正式下单,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拉开序幕。随后,平安、中国人寿(601628,股吧)、泰康、新华、太保、人保等公司纷纷入市。数据显示,2005年末,保险公司投资资金余额为0.89万亿元,扣除投资国债和基金后的余额为
0.42万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2月31日,保险公司持股市值为0.004万亿元,A股总流通市值为0.97万亿元。相比之下,保险资金在其中占0.41%。在保险资金入市之初,其在市场中的分量就让人侧目。
此后,保险资金在市场中不断壮大发展。9月22日,保监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保险公司投资资金余额为2.34万亿元,是2004年末的4倍有余。wind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31日,保险公司的持总市值为0.08万亿元,同期A股流通总市值为8.97万亿,保险资金占A股流通市值的0.89%。
券商 扩张经营手段和盈利模式
据wind数据,截止2009年6月末,37家证券公司持有A股的总市值已达到433.93亿元。经过22年的发展,券商已成了A股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
证券业步入合规发展轨道
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拨资金,在各省组建了33家证券公司,同时,财政系统也成立了一批证券公司。到1995年底,全国证券公司已近90家。然而,在券商加速资产和业务规模扩张的进程中,一些券商的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券商先有挪用客户保证金,兴办实业,后有违规委托理财,坐庄套利。2003年前后,伴随行情大萧条,券商行业积弊丛生,面临行业性的危机。
乱世需用重典,对证券业进行综合治理就是主管部门祭出的“宝剑”。2004年8月证监会启动对券商的综合治理,处置了南方、闽发、大鹏、德恒等31家高风险公司,清理账户1153万个,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证券业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得以扭转,证券公司走上了合规、健康的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券业展新姿
伴随我国经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分享了其发展的成果。
一直以来,传统业务构成了券商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经纪、承销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在我国券商收入结构中占比一直在66%以上。
随着证券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证券公司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成了证券公司重视创新的主要动力。
资产管理业务成了券商们延伸势力的重要手段。截止2008年6月末,获准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和权证创设的券商分别为18家、26家,其中,资产管理业务包括18家券商发行的40只集合理财产品(其中的36只产品规模累计达574亿元)和8家券商发行的9只专项理财产品(以资产证券化形式设计,资产规模累计达259.96亿元),26家券商累计创设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共218.2亿份。
直投业务为券商拓宽新的盈利渠道。随着去年年底直投业务试点开始,目前获得直投资格的证券公司已达15家。作为直投业务的领军券商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其旗下的金石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投资6个项目,投资的昊华能源正在实施登陆A股计划,这意味着该单直投业务将进入回报期。
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更给券商直投业务提供发展新契机。让券商期待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一旦推出将会进一步拓展券商的盈利空间。
“大小非” 市场新兴的力量
根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开数据,截至8月底,自股权分置该股以来累计产生的股改限售股股份数量为4,762.33亿股,累计解禁数量2,449.33亿股,累计减持数量367.63亿股,占已解禁股改限售股的15.01%。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大小非”已与基金、QFII等一道成为了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机构力量之一。
股权分置难题 今一朝破解
做为我国证券市场初设时产物,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 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 ,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2/3的股权不能流通,这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一个重大障碍,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标志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600031)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得到流通股股东的通过,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打响了第一枪,三一重工也由此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永久地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册。
随着上市公司股改进入第三个年头,我国股改工作已进入全面“丰收”阶段,全流通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wind资讯统计,到今年年底实现全流通的公司数量将提高到420家左右。
完善法规抑制减持冲动
由于自去年起,“大小非”进入了上市流通的高潮期。限售股解禁大潮直接冲击了证券市场的稳定,市场各方无不“谈减色变”。面对此情景,管理层纷纷发布“稳维”信号,一系列规章的出台,极大的抑制了“大小非”们的减持冲动。
2008年4月,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直指“大小非”减持中的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国资委也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减持做出了规定。为缓解限售股减持对A股市场带来的冲击,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和社保基金会四部委在今年6月19日联合发出通知,股改后首次发行上市中的10%国有A股将划转给社保基金,并在原有禁售期的基础上延长三年禁售期。此外国资委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的若干意见》指出,国有股东拟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超过规定比例股份的,应当将包括出售股份数量、价格下限、出售时限等情况的出售股份方案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多重的“维稳”举措,得到了众多上市公司的响应,使得“大小非”问题得到缓解。有“全流通第一股”之称的三一重工就在其即将全流通之际对外宣布,公司承诺解禁上市流通的518126188股股份,自6月19日起自愿继续锁定两年。
大股东自愿追加承诺两年内不减持,这对众多的大小非具有非常明显的“带头”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大小非减持的担心。
“大小非”成新兴机构力量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一系列规范减持条例的陆续推出,曾经被视为市场大跌推动器的“大小非”们,已逐渐摆脱了股指“杀手”的模样。“大小非”也与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一道成为了目前证券市场中的又一机构力量。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会因此自然发生变化,盲目融资、恶意圈钱的行为必然会大为减少。
以2008年9月18日,国资委表示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及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标志,众多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央企股东纷纷创造了大股东增持的小高潮。
处于各国有商业银行控股地位的汇金公司连续增持工行、中行、建行三大行的行动,再次证明“大小非”做为新机构的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管理层对于“大小非”减持规章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对于利益诉求的冷静,“大小非”这一新兴的机构力量将成为股市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游敏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