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大商业评论
导读:审视欧洲现今的“游戏规则”,大都源于美国模式;尤其是在竞争和限制竞争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术语、类似的机构、一致的政策、不二的原则,其相似性着实令人吃惊。欧洲被“美国化”了吗?假如是,它又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以德国为例来寻根溯源。
Marie-Laure Djelic
法国ESSEC商学院教授、管理系主任
瑞典Uppsala大学Kerstin Hesselgren教席教授
翻译:袁玲
2001年7月,欧盟委员会以反托拉斯为由,否决了美国司法部本已批准的通用电气和霍尼韦尔合并案。美国顿时一片哗然,时任美国
财政部长的Paul O’Neill直接抨击欧盟此举“太过荒谬”(《金融时报》,2001年10月14日)。
对于欧盟的此项决议,美国的反应为何如此强烈?抛开政治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我们发现,欧美之间类似通用电气-霍尼韦尔案这样的冲突极为鲜见。正如欧盟竞争委员会主席Mario Monti在《金融时报》上所言:“通用电气-霍尼韦尔代表了政策中少有的分歧,因为美国和欧盟在反托拉斯问题上,意见基本是一致的。”
事实的确如此。审视欧洲现今的“游戏规则”,大都源于美国模式;尤其是在竞争和限制竞争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术语、类似的机构、一致的政策、不二的原则,其相似性着实令人吃惊。
欧洲被“美国化”(Americanization)了吗?假如是,它又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以德国为例来寻根溯源。
二战前的德国与美国:竞争规则背道而驰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和北美都处于动荡时期。巨大的变革,对包括德国和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出现铁路、电报等交通、通信革命,以及电气、冷藏技术、内燃机等重大创新;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繁荣和破产紧密交替,生产能力扩大而消费水平停滞不前;第三,发生重大的政治和制度变革。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各种后果(动乱的魏玛政权、高通货膨胀、30年代纳粹党的崛起),这一切,无论是对业已存在还是刚刚涌现的德国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不确定的前景。而南北战争(1861~1865)后的美国,市场也是混乱无序,竞争日趋激烈,处处产量过剩,尔虞我诈。
面对环境的动荡,美国和德国(以及其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试图寻求一种稳定的机制,企业间的合作在一开始都很盛行。但到了19世纪末期,它们几乎是背道而驰:在德国乃至欧洲,合作仍得到广泛承认;而在美国,一种特殊的竞争——寡头竞争开始大行其道。
页次:1/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