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2日,2006年度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研讨会迎来全市职业技能鉴定系统的百余名工作人员,他们在一起为北京市职业技能工作出谋划策。
在研讨会上,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见冀华副主任介绍了我市劳动保障部门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骄人成绩。
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在我国“八五”期间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我市从1995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十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行业、地区的积极性,在有关局、集团公司,区、县劳动保障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全市已有能够面向社会实施鉴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81个,这些鉴定所承担着91个职业(工种)初、中、高级的社会化鉴定任务;有技师社会化鉴定机构19个、评审办公室11个,承担社会化鉴定职业39个;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65个,全国统考指定考试报名机构127个,工人考核委员会134个,行业技师考评委员会36个,已初步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
鉴定人数五年翻一番
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部门,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工作。目前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质量保证工作从总体发展上看是比较好的、是健康的,鉴定规模逐年扩大,信誉度也处在上升阶段的。2005年共有41.99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36.22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人数是2001年的2.03倍,年鉴定总人数5年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26.2%,高出全国年均增长率10.5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市共为157万余人提供了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138万余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涉及401个职业(工种),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就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2001年以来,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为157万余人提供了职业技能鉴定服务,138万余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几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进,我市职业鉴定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十年来,北京市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构了涵盖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竞赛、技能评定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参加鉴定的人员既涉及到企业、学校和社会劳动者,也包括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农民工、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五年间向近20万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免费鉴定服务。农民工、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逐渐成为鉴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2005年我市共有3.08万名农民工参加了49个职业的鉴定;有8.59万名外省市人员参加了127个职业的鉴定。我市组织参加的全国统一鉴定人数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统考总人数的1/6。2005年高技能人才的鉴定人数所占比例达到24%。其中:高级工所占比例达到19.56%,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达到4.19%。
拓宽服务对象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努力拓宽鉴定领域。
加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中等专科学校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工作,十年共为各类学生发证近百万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创新考评方式
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作为推动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劳动工资等政策待遇相衔接,加强整体推动,切实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引导培训、促进就业、落实待遇和强化激励等方面的作用。着重抓好了劳动力市场急需、通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些职业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方式,在企业行业实行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组织实施考核认证。
同时,全面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制度,实行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突破比例、资历、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大力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提高企业行业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人数的比例。
技能鉴定进农村
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此,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远郊区县,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铺开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采取简化鉴定程序、下放鉴定权限、降低收费标准、等措施,帮助农民工掌握技能,让他们尽快地实现转移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