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通过微博、淘宝卖菜是一种可取的尝试,但还存在配送的问题。”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因为蔬菜存在保鲜期,一般家庭买菜不会一次性买很多,说不定卖家卖菜赚的钱还不够配送成本,一旦出现库存,菜农便深受其害。这种营销方式合适那种价格和档次较高的蔬菜。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农产品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不仅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成为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据统计,中国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6%~30%,在物流环节损耗的农产品达25%,与发达国家6%以下的损耗率相比差距较大。
对于内蒙古种植土豆的农民而言,这个丰收年有喜有忧,忧的是虽然收成不错,却因为市场饱和而出现滞销,再加上高昂的储藏成本,本来就售价不高的土豆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喜的是通过一条微博,引来多方关注,甚至商务部也为其专门开辟了马铃薯产销对接平台。
事实上,通过微博来卖“爱心农产品”的例子在今年以来并不鲜见,无论是海南的香蕉、四川的西瓜还是陕西的苹果,都以“微博救急”的形式向社会求救,原本相对固定的产销途径被拓宽,消费者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滞销农作物,既献了爱心,又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要,看似两全其美。
然而微博是作为社会事务的讨论平台,并非有机构或企业背书的商用平台,其中信息的真假有待甄别。例如18日出现的“安岳柠檬滞销求关注”的微博,则被记者证实照片并非为当地实拍,当地政府也出面解释并未出现滞销现象,柠檬甚至尚未采摘。微博被用来做“爱心营销”的例子并不鲜见,在这个信息能够得以快速传播的平台上,商机也正在浮现。
一方面,农产品出现滞销,总是靠“爱心”来“博同情”难以持久,今年之内影响较大的“微博卖菜”就有真真假假十余次,而真正对滞销现象得以缓解的则是农业和商务部门的介入,这些部门要求企业和超市对“滞销菜”的大量采买才能给农民换来真金实银。
换句话说,这种方式真正营销的主体是“影响力”而不是“购买力”,是扩大影响以求得农业部门的关注,农产品的大量滞销难以纯粹依靠网友解决,真正需要的是商务部最近启动的“滞销救助机制”。
另一方面,虚假信息的出现分散了真正的滞销话题,扰乱了正常的商业规律,这也正是微博这一平台的尴尬所在。权威农产品的网络供销平台早已存在,只是影响力甚微,加之让大型连锁超市改变以往的购货途径,深入产区采购,如果没有政府力量作为主导,恐怕鲜有人来实行。
如何在关注度高的平台上做好诚信,以最快的信息查实消息来源并公布给大众呢?在“政府微博”和“网络问政”逐渐流行的当下,政府部门不妨利用现有的微博网络,助力农产品营销,便可使其可信度大大提升。让农业这一需要政府扶持和关注的产业走进大众视野。
来源:青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