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2011年(第六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提供了分享观点的机会。农超对接、商业地产、电子商务,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官员、专家、商界从自己的角度分析现状与未来。来,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农超对接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分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至少加价5%~10%。”昨日出席中国农超对接发展论坛时,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我国将鼓励农超对接,未来五年农产品直产直销占比有望翻倍。
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为了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商务部将牵头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特别是组建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大中型城市组建公益性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服务中心,并开展网上对接,建立“农超对接信息服务系统”。规范操作,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规范流通环节,等等。
下一步,商务部还将与税务部门协作,落实抵扣政策等。同时,还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建立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并促进工商业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进一步降低和规范农产品进场费及摊位费,等等。
流通环节年损千亿元
针对当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常晓村指出,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交易秩序不规范。调查显示,51.5%的批发市场没有建立批发商档案。且没有针对农产品流通的专门法律。
流通环节成本也偏高。农产品走上市民餐桌,一般的流通环节有5~6个要素:产地经纪人集配、产地或集散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销地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历经多个环节后,各项费用和损耗约占销地批发市场售价的45%。
常晓村说,中国的果蔬产后腐损率达到20%~30%,而发达国家为5%以下。相当于果蔬每年损失1000亿元以上,人均损失近百元。
未来五年直产直销翻倍
商务部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大中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翻番,达30%。常晓村还称,目前,北京市一些知名超市近半果蔬来自“农贸对接”,价格比农贸市场低15%~30%不等。
支招
姚景源:政府可设蔬菜基金动态调节菜价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发表演讲称,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来控制物价上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胡定寰则指出,农超对接的关键在于优化供应链。
扶持农民外卖农产品
姚景源坦言,此次物价上涨的重点,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占了物价上涨总水平的70%。
除了受国内外总体经济形势影响,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扬之外,姚景源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农业基础太薄弱,流通体系更薄弱。
姚景源说,虽然有家电下乡等政策,但众多扶持政策都是往农村卖东西。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了,但农民没有得到相应收入。”姚景源说,目前缺乏帮助农村往外卖东西的渠道、助农增收的政策。
政府设蔬菜调节基金
如何解决“菜贱伤农”同时,避免“菜贵伤民”?姚景源认为,要想让菜价上涨的钱回到菜农手中,政府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仍是关键。
姚景源说,包括蔬菜、生猪等等所有受自然生产周期约束的农产品都有规律: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前两年的生猪也是这样。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当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政府应当鼓励农民增加生产、保证供给、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当价格出现下跌,政府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比如农超对接、帮助农民扩大销售、搞活流通。他同时建议,政府应当出资建立蔬菜调节基金,弥补农民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损失。
减少环节优化供应链
怎样才能抑制物价上涨?姚景源说,现在农产品,每个流通环节都得加价,本来附加值就不高的蔬菜,到了城市消费者手里,价格太高。监管力度也要加大。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院所研究员胡定寰介绍,一般而言,农产品从种出来到超市终端要经过5~6个流通环节,通过优化供应链,超市跨过中间商从农民手中直接采购,农产品就能降低20%~30%成本。“增加的利润一方面回馈给农民,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利10%~15%给消费者。”
同时,胡定寰认为,要大力发展“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农户能按照超市订单要求生产出规范化农产品。
有“大蒜之乡”美誉的山东省金乡县副县长刘鹏表示,介绍,每到收蒜时节,专业合作社或超市采购基地便以高于市场价0.4元/公斤收蒜,然后按超市销售利润的30%返还农户。同时,由于省去了中间环节,消费者便可获取10%~15%的让利。
此外,超市可自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超市应主动走向田间
有三年“农超对接”经验的北京物美商业董事长助理周树华认为,超市应该改变心态,“以前超市都是等着人家送货上门,超市应该主动深入到生产环节。”
周树华表示,“农超对接”持续下去,必须将参与各方利益捆绑,长期合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让这一模式承担起立即提升农民受益、降低农产品销售价格的万能责任。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