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以来,水果销售旺季已至,各种水果出之不同类型的果蔬冷库,而水果的安全话题再引关注。随着“喷酸荔枝”、“石灰芒果”等消息频现报端和网络,水果保鲜剂安全性引发民众的担忧
不少网民认为,由于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周期长,使用果蔬冷库内的水果添加剂无可厚非,但应用之有度,切忌滥用,以免对食用者健康造成影响。
添加剂的作用之一是为了增加“卖相”
现如今,市场上一年四季都能见到金黄诱人的芒果、色泽红润的荔枝、溜光锃亮的苹果……实际上,为了让水果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美丽”,不少商贩会在水果表明喷洒 保 鲜 剂 , 但 保 鲜 剂 多 是 化 学品,肯定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而实际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保鲜期较短,有“不可召回”的特点,如果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往往会对消费者造成实质性伤害,并最终损害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只有做到监管流程前置,质量把关延伸到田间地头,农产品才能做到“身世清白”,消费者才能免于恐慌与忧虑。
果农和果商不应过分依赖保鲜剂
水果下树后在果蔬冷库内历经数月的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质量下降、腐烂等损耗,因此,近年来,水果保鲜剂的使用十分普遍。
面对防不胜防的水果添加剂,有民众提醒说,本地当季水果无需保鲜剂处理,一般不会打蜡。而反季节水果和需要远距离运输的高档水果最好多冲烫、搓洗或削皮后再吃。
同样,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不过分依赖保鲜剂。运输距离短的可以采取一些“土方法”,照样可取得不错的保鲜效果。一是把采摘的果蔬先放在果蔬冷库里降温预冷,然后再在运输果蔬车中加入冰瓶,盖上保温被,这样也可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
就算运输高档果蔬,可以采用物理保鲜模式,用多层保鲜袋、保鲜箱进行保鲜,效果也很好。近郊区的菜农可以在傍晚或者是夜间低温时间采收,然后连夜运到卖场的果蔬冷库里精选降温保鲜,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鲜效果。
整治行动
实际上,保鲜剂、添加剂检测标准的缺失,导致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以及事后追溯处罚的责任难认定。
首先是要制订切合实际的产品质量控制法和监管机制,把所有非法添加、违规使用高危农药等行为拒之门外,并明确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法律责任。
其次是要建立一个从产地蔬果冷库开始的质量监管链条和责任追溯机制,一旦出现违法行为,能够做到责任倒查。大宗农产品产地的监管者,对产品质量安全负有最重要的责任,无论如何推脱责任,一律严加惩罚。
此外,完善信息沟通体系也非常必要,消费市场的监管者必须做到了解每一宗农产品的来源与质量,为广大果农建立标准的果蔬冷库,从而为不同产地的农产品设定相应的检测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