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食成为“第二餐饮”
日本人把餐食分为“内食”、“中食”和“外食”三类。“内食”是在家里制作并食用;“外食”是在餐馆购买并食用;而“中食”是在外面购买后在家里加热或加工后食用(有时也将即食的、可在其他地点食用的也叫中食)。在日本“外食”和“中食”产业市场的总规模中,“外食”占比由1981年的95.3%下降到2005年的81.5%,并且是逐年环比下降;“中食”占比由1981年的4.7%增长到2005年的18.5%,并且是逐年环比增长。餐馆“外食”的下降和餐桌“中食”的增长都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供应“中食”的食品生产企业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生产为主兼营餐饮的企业;第二类是以餐饮为主兼做生产的企业;第三类是专门为便利店生产“中食”产品的工厂,这一类最普遍,而且组织细密,产业集群化和分工社会化程度极高。日本中食对保鲜要求很高,除了小部分即买即做或订做的产品,大多数中食产品都需要进行冷藏保鲜。而且,冷冻冷藏食品已经成为日本食品消费的主流,在冷冻食品中HMR调理食品的产量占比在90%左右。同时,日本中食保鲜以小时来计算,这客观上要求及时快速配送,一般配送半径在30公里以内,一个产品中心可为三四百家门店配送,而每个门店可覆盖附近社区、写字楼或商业街区。配送的客观要求又决定了日本中食产品销售渠道的分散性和多元性。其终端销售方式有5种:一,便利店系统,日本有7-11、sunkus、ok、lawson等多个便利店连锁品牌,总计门店5万多家;二,中食专卖店,以供应特色套餐为主;三,专业宅送店,针对老年人和宅人一族,他们一般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有长期稳定的配送合作;四,中食自助餐厅,大量采购半成品或套餐,店内只有简单加工设备,实现了无烟化餐厅;五,针对大客户和家庭团购的直销,有些中食生产商会专门开拓这一方面的业务,尤其是网络化技术为大批量家庭团购提供了方便,不过日本的网购习惯不像中国这样普遍。
从美日HMR市场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家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餐食消费方式,除了快餐之外,人们还希望在享受便利性的同时保留家庭用餐的情感方式,而这正是理性选择与感性消费的折中平衡,其结果便是餐桌消费向HMR看齐,它所带来的革命性结果是厨房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甚至只需要一张餐桌就够了。
速冻菜肴:半成品的进化论
从简单的原料到复杂的菜肴,中间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冷鲜肉、预制品、低温调理肉制品、方便菜、加热或微波即食菜肴,如果把这些产品列一个表,那么它们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过程就是速冻菜肴的“进化”路径。

速冻调理食品:小品类的大机会
速冻调理食品主要指经烧煮烹调后,在-30℃下快速冻结,使食品在短时间内通过最大结晶区,食品中心温度达到-18℃的半成品或成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包括速冻点心和速冻菜肴,如饺子、包子、春卷、汤圆、炒饭、牛排、丸子等。其中多数属于速冻米面主食,而牛排和丸子是主菜,在速冻菜肴中实现了小品类的品牌化突破。
速冻牛排是餐饮后厨工业化的副产品。像上海大江、上海新雅粤菜馆等,原来都是给餐饮店供应速冻半成品的。它们最初做的速冻牛排,只是后厨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下专门为厨师操作而设计。后来,随着速冻加工技术、速冻冷链物流及消费市场的成熟,家用速冻牛排才研制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业的家庭牛排生产厂家也脱颖而出,比如杭州的多味坊、温州的顶诺等。这些不同的速冻牛排供应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都拥有自建终端,或专卖店,或加盟店,或西餐厅;二是都积极推动网络销售,其网点的配送主要覆盖长三角市场;三,经过两三年的市场培育,都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消费客群,尤其是年轻上班族回头客较多。
义乌悦冰悦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宣建光从2009年开始关注速冻牛排,后来反复尝试过不同的速冻牛排品牌,他最终选定的顶诺牛排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销售利好。宣建光认为:“速冻家庭牛排如同一匹黑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撞入了消费者的内心,家庭牛排的发展前景被业内一致看好。”
速冻肉丸也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调理食品。被称为“牛肉丸大王”的山东惠发食品从2001年成立起就致力于低温调理肉制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经过多年的市场打拼,山东惠发的销售额连年翻番,2006年3000万元,2007年9000万元,2008年2亿元,2009年4.2亿元,2010年7.8亿元,到2011年开始以“冰生态”概念全面扩军低温调理肉制品,并分出惠发、巧厨18、泽众三个品牌,高举高打,从区域霸主向全国品牌进军。同样也做速冻肉丸产品的海霸王、安井、海新等近几年也都有发展不错,纷纷在全国圈建基地,力争做速冻调理肉制品里的思念、三全。而巧的是,像思念这样的速冻米面品牌也开始转向。惠发营销部经理徐艳阳说:“现在思念也开始做肉丸子,这个行业接下来就好玩了,会越来越有意思。”
页次: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