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实际上帮了外资婴幼儿奶粉企业一个大忙,也改写了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
据统计,2008年之前,本土品牌占据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超六成份额,而经历“三聚氰胺”一役,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丧失,外资婴幼儿奶粉品牌由此获得了量价齐涨的绝佳机会。目前,在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占据绝对优势。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目前,一二线城市销售的85%左右都是进口奶粉,国产奶粉则退守到了三线城市以下地区。此外,越来越多的进口高端液态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目前中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由此引发的信任问题,这是中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宋亮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将中国乳业存在的奶源和加工环节的不匹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充分暴露出来。
虽然本土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自救和提升,不过,要建成一个完全健康的产业体系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政策监管、奶源建设、诚信体系都有待继续完善。
分水岭
2000年,我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在2005年摘掉“贫奶国”的帽子,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产奶国。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分水岭。
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牛奶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奶牛存栏年平均增长率是9.98%,人均年占奶量从5.3公斤上升到27公斤。而从2008年至2012年,牛奶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9%,奶牛存栏年均增长率为4%;4年来的人均年占奶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仅稍微提升了0.3公斤。2012年全球总产奶量约为7.49亿吨,人均年占奶量约为107公斤,中国牛奶总产量仅占全球的5%,人均年占奶量也只有全球水平的25.5%。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失去了市场定价权。”普天盛道乳业专家雷永军对记者表示,2008年之前的近10年时间,三鹿的奶粉价格具有标杆意义。但在2008年之后,原料成本没有太多变动,但终端奶粉价格却上涨了70%~120%,国内的奶粉价格基本由外资品牌说了算,“国产奶粉即使降价也斗不过洋奶粉。”雷永军说。
东部沿海地区多家母婴连锁店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奶粉销量节节攀升,目前国产婴幼儿奶粉销量占比不足5%。此外,大量妈妈为了买到“放心奶”,通过海淘、海外代购等渠道抢购洋奶粉。
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同比增加24.8%。而在2008年全年中国进口奶粉仅有12万吨。如果下半年保持上半年进口量,全年奶粉进口量或接近100万吨,这还不包括大量海淘、走私、海外代购的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不仅击倒了三鹿公司,也彻底改变了不少奶粉企业的命运和奶粉行业的格局,南山等不少“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曾排名前列的国产奶粉品牌现在市场份额大幅缩减,而如今排名国产奶粉前列的贝因美(002570.SZ)当时仅是一家二线奶粉品牌。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洋奶粉的日子最好过。”一位奶粉企业高层张华(化名)说,以美素为例,美素在前几年仅是一个年销售额数亿元的二三线“洋奶粉”品牌,去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0亿元。
外资奶粉品牌的攻城略地,让国内企业失守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逼迫不少国内乳企开始到海外投资建厂找奶源。
自救
宋亮表示,国内乳业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消费者信任危机;二是奶源的建设。
在王丁棉看来,这5年政府最大的进步在于把乳业纳入到专项监管,并且监管从流通、加工环节拓展到对上游奶源的监管。政府在包括设立新的标准、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目前正在实行行业整顿提高行业集中度及“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的“双提”方案、“五不准”、婴幼儿奶粉反垄断调查等,均意味着政府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已经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乳企也开始引入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化管理和监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