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宜宾是秦“五尺道”、“西南夷道”和“南丝绸之路”必经之路,是名符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白酒之都。
先秦时期。早在大约二千多年前,聚居在宜宾这块热土上的僰人,便开始酿造“蒟酱”,从而开创了川南古僰道酒文化之先河。这是宜宾酒的起源。关于宜宾酒业史,据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披露,宜宾酒业史将会修正为距今4000多年,其理由是在位于宜宾境内秦“五尺道”古道沿线一个“叫化岩”的地方,发现了陶制酒杯,这是最有力的佐证。
西汉时期。西汉建元五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粵,南粵王在宴会上用一种叫做“蒟酱”的食物来招待他。唐蒙尝过之后,大加赞赏。后来,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三都赋》中还念念不忘,赞誉道:“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把它作为蜀中名产称誉不已。
东汉时期。近年来,在江安县出土发现的东汉石刻品酒图,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间的,这足以说明那个时代宜宾酿酒之盛。
南北朝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彝族的一支就从云贵高原进入川南,居于僰道边缘地区,他们用树叶来酿“树头酒”、用大米酿成醇成米酒、用秋天树林里的果实来酿“蒟酱”酒,还以酒盟誓,“以酒与濮和好”。彝族所酿之酒,首推“咂酒”,因饮酒的方式而得名,这就是宜宾历史上“咂酒”的来历。
唐代。据《宜宾县志》记载,一千多年前,位于宜宾县喜捷镇一个叫“牛口庄”(唐归顺县城),酿出的酒是春天酿造,冬天成熟,或冬天酿造春天成熟,其色为重碧,可谓是名噪一时,闻名远近,并居于百酒之上,此酒便是“重碧春”酒。
宋代。到了宋代,宜宾的酿酒业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据宋代《熙宁酒课》推算,北宋时戎州的酒课是5000贯,年产量达到了522500斗,年耗粮37500石。
公元1098年,被贬谪为涪州别驾的黄庭坚,被好友廖致平邀请到家中饮酒,黄庭坚试倾一杯,先闻其香,沁人心脾,再观其色,碧绿晶莹,于是诗兴大发,作了一首《荔枝绿》。从此以后, “荔枝绿”、 “姚子雪曲”便远近闻名,成了进贡朝廷的天下名品。
明代。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城镇的形成,宜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手工业“糟坊”,酿造出的酒叫“杂粮酒”(五粮液前身),比较有名的是“温德丰”、“德盛福”、“长发升”等,这些糟坊铺面当街,分“前店”和“后厂”两部份,“前店”卖酒,“后厂”酿酒,其设施格局与五粮液沿用至今的明代糟坊“长发升”基本一致。这些600多年从未中断发酵的古窖池是现代五粮液的立身之本。
清末民初。经过明代酿酒史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宜宾酿酒工艺日臻完善。在宜宾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商业性的手工作坊——糟房,从清末到民国,糟房多达12家。宜宾的“杂粮酒”远近闻名,后来成为五粮液的前身。在宜宾城沿江一带,尚保留有300—600年历史的老糟坊,如“温德丰”、“德盛福”、“长发升”、“张万和”等,成为今日五粮液的基础。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后,逐步转变为了市场经济,特别是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白酒产业发展,宜宾现有大小酒厂共有 200多家。不仅有曲酒,也有单粮酒;不仅品牌众多,而且名酒荟粹,其中,五粮液是世界名酒之一。因而有人说:“宜宾县县有特色,蜀南处处闻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