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流金融理论相当时尚,刚从学术界走向实践,立马受到钢铁产业链上各行各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欢迎,并围绕钢铁物流设计了多项金融业务产品。在本轮上海地区发生的钢贸行业资金缺口中,从深层次找原因的话,就是有些钢贸商过于迷信刚出笼的时尚的物流金融理论,并用过去的陈旧理念和经验来解读,以为只要通过简单的效仿和复制,就能利用物流金融杠杆原理,借贷更多的钱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或许,正是这样的认识,造成某些钢贸商难以弥补的资金窟窿。
尽管本轮资金缺口导火索发生在江苏无锡,但根子在上海。目前全国各地的钢材市场几乎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上海发家的钢贸商兴办的。在运作中,几乎100%都借助了物流金融理论,全都以为有了钱就好办事,就千方百计地多圈钱。确实,前几年搞的一些市场,在本业赢利的同时,还凭借房地产资源升值机会,不少钢贸商真的挣到了不少钱。可是,后来的效仿或复制者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市场多了,竞争加剧,土地资源也在相关政策制约下失去了增值空间。在本轮钢贸资金缺口中,不少钢材市场几近成了空壳市场,却还承担了部分钢贸企业还贷的担保责任,能不能渡过资金缺口门的难关谁也说不清楚。
应该看到,物流金融是近四五年里出现的全新理论,为物流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众多物流企业运用这套时尚的理论,在指导业务实践中也确确实实地尝到了甜头,使企业有限资金在物流金融杠杆下放大了三四倍,这意味着企业赢利也将获得成倍增长。可是,行情总是有高有低,在不景气的行情里遭遇到资金缺口,这是钢贸行业形成以后从未有过的危机,使得肩负沉重资金成本包袱又少赢利点的钢贸商感到前景迷茫。造成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上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前面讲到的:在运用物流金融这一时尚理论时,有些实践者头脑里固有的理念没抛掉,还是用陈旧观念操作新理论的实践,结果就出现了与预期背道而驰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把企业发展根本视为资金因素
钢贸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下诞生的新生事物。形成之初,众多民企抓住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机会,挖掘到了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的成色足不足和数量多不多,都与当初资金投入多少相关。于是,在众多钢贸商头脑里形成了亘古不变的理念:投入资金多多益善。因此,2008年,在国家增加4万亿元投资政策影响下,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物流金融产品最佳时刻,长期患有资金饥渴症的钢贸企业都想抓住这样的机会,将尽可能圈来更多的资金促使企业加快发展步伐。
这个时候,其中不少人光想着圈钱,忘却了资金赢利的属性,看到人家办钢材市场赚钱就跟着起哄。小小一个上海滩,一下子出了60多家钢材市场,有限的空间被挤满后,几乎是一窝蜂地涌向全国各地,仅一两年间就搞了数百家钢材市场。据笔者所知,办一个钢材市场,需要有上亿资金,除了一小部分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的钱之外,大部分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地产、房产、设备、钢材等都用于了质押。
今年10月27日,上海银监局发文显示,2012年9月末,上海银行业钢贸行业表内外授信金额1853.0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4.34亿元,不良贷款率1.31%,目前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即或如此,现在切不可盲目乐观,应认真对待。据业内资深人士推测,这笔授信额约是整个上海钢材库存量的3.9倍,究竟能不能再放大还是已经放得过大了,实践还没有评判的结论。可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一窝蜂办钢材市场的情势下,还是参照传统理念运作的钢贸商,能赚到钱的机会概率大幅缩水。理念不更新,再时尚的理论也不管用。因此,当银行业金融机构稍微拧紧一下水笼头———缩贷,整个行业就出现了资金窟窿。
把企业规模扩张视为发展的根本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里,摊子铺得越大,意味着企业赢利的机会越多,经济效益也就会相应提升。改革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长时间处于较快发展期,钢贸行业随着上升势头也获得令人可观的业绩。由此,急切求快速发展的一些钢贸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寻觅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又因为在行情好的时候,干啥都能赚到钱。特别是经历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退民进大潮之后,有些人更是迷信资金的力量。于是,把融资作为企业头等大事来抓,由企业当家人亲自挂帅负责。在做好本业的同时,再把多余的资金用于各类投资,铺大摊子,着力搭建集团公司的架构。当钢铁经营进入微利时代,处于“大做大亏,小做小亏,不做也亏”时,不再适宜在库存上投入大量资金,留手中的钱反而比往常了。这时,便会轻而易举地流入其它领域,希望通过非钢贸经营来改变不赢利的状况。
作为一个企业重视资金运作,其本身是不错的,错就错在人们头脑里惯性思维作怪。总把以往的成功视为今后的必然,认为以前刚入行就能赚到钱,想得到的都得到了,没想到的也得到了许多,留下唯一遗憾的是,当初投入太少赚到的钱还不够多。因此,就想多多益善地圈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通常会投一个项目就让有关部门评估,继而再拿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那里贷款。久而久之,人们在评估一个项目时,首先考虑到日后能不能贷到款,而很容易忽视资金的本质是赢利。因此,在本轮资金缺口中,钢贸企业在非钢贸经营领域里不良的战绩,也成为资金窟窿的一个组成部分。
把钢贸经营平台视为圈钱窗口
早在前几年里,当上海钢贸商到各地兴办钢材市场之际,业内曾有人担心钢贸企业异化的问题,过度的资金运作取代钢贸服务的本质。但是,在热情高涨的时候,人们容易被眼前的繁荣冲昏头脑,坚信企业的发展没有资金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资金投向若是没有赢利点的话,更是企业发展的大忌。
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发展,在并不具备必要条件的情况下,纷纷组建集团公司。在组建过程中,只重形式不注意内容,按集团公司体制要求搭建框架铺足摊子。除了兴办钢材市场之外,还一窝蜂地开办了酒业公司、有的还涉足房地产、建材、饮食、电子商户、水产、传媒、农副业、医疗卫生、教育等等。其中,不乏有取得一定赢利的,也有基本能实现“东边不亮西边亮”做到不亏的。可是,还有不少企业都在亏本赚吆喝,看架式是个集团公司,实际赢利却低于原有的水平。
由于把钢贸经营平台视为圈钱的窗口,做相关的融资贷款的报表成了一技之长,较为容易地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那里贷到钱。圈到了钱以后,就去铺并不赚钱的新摊子,如此周而复始地干,很容易地在短期内使企业“虚胖”起来,但赢利点却是严重地缩了水。时间稍久,当圈不到钱的时候,没有赢利的点就成了资金缺口的始作俑者。
把钢贸服务理念视为赢利幌子
钢贸行业处于钢铁产业链的中游,其本质是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满足多种需求的服务。在行情步入低谷时,有些钢贸商就会忽视服务,把钱投入到可能赢利的期货、中远期交易市场,有的还会去炒股。这样就等于把钢贸经营作为幌子,从事其它的赢利活动。在整个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只要踏准行情波动的节奏,或简单地把钱扔进股市里,就能坐享赢利。曾经有些钢贸商拿几千万投到股市里,一两年后账面上的资金就上了亿。然后,行情不好的时候,投入数千万的资金很有可能缩了水,只剩下数百万。大凡炒股的,都是想到赢利的,更何况以往又曾有赢利的经历,因此在操作中只有赢利的打算,而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措施,结果在不止损的情势下,投入越大亏损越大,企业资金窟窿也被放大。
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企业资金去向不明。据业内资深人士反映,这些去向不明的资金并非真的不明,而是投入到私募基金上,购买了数量不小的PE,因为不知道确切上市的时间,而不赢利又不甘心,造成投进去的资金成了死钱。也就是说,这批死钱等于远水难救近火,不但不能在解决资金缺口上起到任何作用,相反会扩大资金窟窿。
把违法乱纪行为视为行业潜规则
长久以来,钢贸行业准入门坎较低,行情好的时候有众多人入行来淘金,行情不好的时候又有一批人撤离,造成业内长期存在散、乱、差的状况,因而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如违反银行业金融机构借贷专款专用的规定,历来与诈贷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重复质押通常也会与骗贷挂起钩来。可是,业内几乎把违反专款专用和重复质押视为潜规则,超越了法律的底线。类似这样的潜规则,都起到危害资金链安全运作的作用。因此,业内需要加强监管机制,把潜规则中触犯法律底线的人和事严加控制。这样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倡导行业诚信经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常来说,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在理论指导实践中,众多实践者往往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是不是理论出了什么差错?曾经有人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教科书,扬言是能够被复制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推销这本书作的广告,说这样的话还是情有可原的,但谁要是听信这套复制的理论,轻则被忽悠了,重则将误入歧途。这倒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指导这个人实践的理论不行,而是与践行或复制这套理论的人的理念、品行、修养、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相关。应该说,被实践证明的理论,为人们以后的实践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但是,这需要学习这套理论的实践者与陈旧观念决裂,方能树立全新的理念解读新理论。也就是说,只有读懂、读透了新理论,方能在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钢铁物流金融理论本意是通过金融杠杆原理,扩大有限资金的效应,更好、更多地完成钢铁物流。只有具备了新的理念,读懂了钢铁物流的初衷,物流金融理论才能起到助力钢贸行业发展的作用。 (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