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更好地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住宿餐饮业、物流业、金融业、电子信息业、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等。“十一五”以来,我省流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在衔接产需、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看,我省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全省流通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流通产业组织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少,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明显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连接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保障市场供应、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引导生产、刺激需求、扩大消费的先导。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是贯彻中央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配套城镇化建设进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对于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加快建设“三个陕西”、全面建成西部强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流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把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以打造全国西部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构建农产品、日用工业品、药品、生产资料、商贸服务业和废旧商品回收六大现代流通体系,实施市场建设示范、龙头企业培育、陕西品牌推广、流通方式创新、惠民便民服务、内外贸一体化和物流配送建设等七项重点工程,完善市场调控监管、政策支持和综合保障三个机制。(二)基本原则。
——加强规划引领。坚持用科学规划引导流通产业优化布局,完善体系,提升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依靠企业推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突出保障民生。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突出发挥好政府在促进公益性、先导性、创新性流通产业发展中的推动扶持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
——注重发展质量。确立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超前的流通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充分发挥流通产业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三)主要目标。
全省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在全省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七项重点工程和重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型流通方式和业态实现快速发展,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到2020年,全省现代流通体系与全国完全接轨,流通发展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培育形成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陕西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以西安为核心、榆林为次核心、覆盖全省、辐射西部、通达全国、走向国际,集商品集散、交易、配送、服务和价格形成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西部商贸物流中心,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效率明显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和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或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流通主体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网络覆盖面广、主营业务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知名品牌,陕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
——流通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带动工农业生产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消费的作用显著增强。
——流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综合保障更加有力,市场运行更加平稳规范,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
三、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四)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支持西安市加强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迁建和升级改造,完善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强化集散能力,承担对接全国、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作用。支持其他各市(区)重点建设改造1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对接周边、覆盖本地的区域中心作用。构建以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起点,城区(县城)农贸市场为节点、社区(乡镇)菜市场为终端,连锁生鲜超市、车载流动网点为补充的全省统一、有序衔接、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支持市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升级改造和新建低温储藏设施,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面覆盖的果蔬、肉类、乳品、特色农产品等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每年重点支持1个设区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力争到2020年前,初步形成覆盖全省10个设区城市的追溯网络架构,实现肉类追溯全面覆盖,不断扩大蔬菜追溯品种和覆盖率,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食用农产品。(五)完善日用工业品现代流通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日用工业品市场建设,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支撑,以城市商业中心为主导,以商业街为特色,以社区和乡镇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形成渠道多样、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城乡畅通的日用工业品现代流通体系。支持大型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规范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支持西安改造提升城区商圈,加强特色商业聚集区建设,打造西部国内外高端消费品交易中心。鼓励各市(区)合理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仓储会员店、工厂直营店、连锁便利店、无店铺经营等新型业态,加快形成差异化、便利化、多元化的零售网络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点,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拓展网点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六)建立药品现代流通体系。研究制订全省药品流通企业布局规划,完善准入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通过多种方式兼并重组,延伸流通网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发展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第三方医药流通企业聚集区,大力发展基于信息化的电子结算支付方式,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服务能力和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通过3~5年时间,培育形成2~3家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实现医药物流基地与药品“三统一”有效结合,促进医药流通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七)健全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支持从事煤炭、石油、钢材、有色金属、汽车、建材、农机、木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流通的龙头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吸引中小企业加盟,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连锁经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生产资料营销配送网络。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并重点支持建设1~2家综合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基地,打造集交易、展示、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价格发布、信息引导、技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全国区域性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八)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体系。积极开展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示范创建工作,发挥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鼓励发展大众化、标准化餐饮,继续实施陕菜品牌创新工程,开展陕西特色名小吃认定推广工作,鼓励各地建设特色餐饮一条街,弘扬陕菜文化。支持发展经济型住宿业,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宿服务网络。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鼓励连锁住宿企业开展住宿、餐饮、旅游一体化服务。支持大中城市建设完善家庭服务网络中心,重点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连锁经营的大型品牌家政服务企业,扶持中小专业型家政服务企业。支持会展业发展,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品牌化展会。鼓励发展租赁业,加强拍卖和典当业监管。规范提升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商务服务业。
(九)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废旧商品回收机制。各地要按照城区每2000户、其他城镇每2500户居民设1个回收点(亭),每个社区、乡、镇配置一个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回收站,西安市建设5~10个专业分拣中心,其他设区市建设3~5个分拣中心,每个设区市建设1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废旧商品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回收利用基地。力争到2017年,在全省初步建立起符合城乡建设规划,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加工处理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80%。
四、实施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工程
(十)推进市场建设示范工程。编制《陕西省公益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目录》及支持办法,采取参股控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建设改造具有公益性质的12家城郊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50家县城和重点镇农贸市场、500家标准化菜市场、1500家社区示范菜店和一批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和“新网工程”,支持项目实施企业拓展农产品购销、废旧商品回收等业务,健全完善日用工业品和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废旧商品回收流通网络。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中国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改善西部地区大宗商品产业配套环境。(十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流通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特许加盟等方式整合流通资源,开展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区域发展。立足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省属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扶持和指导,促进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型流通企业。从2013年起,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和学术机构,联合发布全省连锁经营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50强榜单,加大对上榜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力争每年新增年销售收入过亿企业10家左右,限额以上企业500家左右,到2020年,全省有5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180家过亿、8000家限额以上骨干流通企业和市场,有1~3家企业或市场进入全国连锁百强或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十二)启动陕西品牌推广工程。遴选一批名优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服务业品牌,依托大型流通企业的营销网络,采取统一标识,实行网上和实体店并行销售新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力促地产品走出陕西、走向世界。鼓励流通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积极参与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和“陕西省名牌产品”。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以陕西地产品专营柜台为载体的骨干销售网络,培育一批质量过硬、信誉度高的全国知名产品品牌,提高地产品核心竞争力。(十三)推进惠民便民服务工程。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创建工作,加强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生活圈建设,支持社区便民肉菜店、零售、餐饮网点建设,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进入社区,促进洗染、沐浴、美容美发、人像摄影、修理维护等企业丰富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完善社区生活服务业态配套。实施放心消费系列工程,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粮油”、“放心早餐”、“放心药”、“放心酒”等放心消费流通网络建设,确保群众便利安全消费。(十四)推动流通方式创新工程。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信誉优良、影响力强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联合建立省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和物流、网上支付、电子认证等电子商务支撑产业。抓紧制定我省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的意见,出台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政策,重点支持20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促进连锁经营快速协调发展。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商品条码及射频自动识别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支持西安市率先开展流通方式创新工程试点,加快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提升全省流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十五)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工程。支持流通企业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鼓励内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和合作,培育大型国际化流通企业。支持省内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店设场,建立营销网络,培育国际化品牌。鼓励流通企业在西安两个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A区、B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享受海关特殊监管区优惠政策,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大通关建设,为企业开展进出口创造便利条件。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流通企业,优先享受培育龙头骨干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各项促进流通业发展和外经贸发展的优惠政策。
(十六)推进物流配送工程。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优化快递网络布局,加快建设航空、陆路快递枢纽及航空快递支线、干线等多级航空转运中心。积极推进全省物流“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建设,以西安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为中心,强化宝鸡、汉中、榆林等城市为省内重要物流节点,形成运转高效、畅通便捷的大物流格局。支持榆林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物流为主导的城乡综合物流,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物流中心。加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提高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存储、展示、配送能力,建立连接内陆、贯通全球的国际物流通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农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等跨区域运输的城际配送网络,实现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以服务商贸服务业和居民消费为目标,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实现城市配送与商贸服务网点、居民居住区的有效衔接。
五、加强市场监测调控和规范监管
(十七)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完善重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监测制度,支持样本企业改善信息报送条件,增强样本代表性。整合信息资源,扩大监测范围,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监测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数据采集、运行分析、市场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发挥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重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预测预警体系,提升城乡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十八)提高保障调控水平。加强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剂,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保障市场繁荣稳定。完善省、市两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所需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发挥市县价格调节基金作用,支持建设蔬菜等农副产品评价商店和生产基地,保持主要副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健全应急调控反应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市场调控和应急保供能力。(十九)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消费者生命安全等商品流通的准入管理,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建立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监管力度,严格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违反明码标价规定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行政权力、达成垄断协议等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和诚信自律。积极推进流通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和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广应用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落实和完善各类支持政策
(二十)制定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制定全省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各地要将商务主管部门列入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发展实际编制和完善本地区商业网点规划,与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老社区应采取新建、改变现有设施用途等方式增加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保证每千人不低于900平方米。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
(二十一)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各地要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各地政府对旧城区改建需搬迁的流通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各市、县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按照实际需要开辟免费使用的早晚市和周末市场。
(二十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扶持资金。省级通过整合现有流通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加强绩效考核,支持实施流通产业七大重点工程、建设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信息化,以及家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和扩大消费等。各市县要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结合实际发布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和鼓励类流通设施目录,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改进信贷管理,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及发行公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二十三)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免征蔬菜、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财税〔2011〕137号、〔2012〕75号文件)、关于从2013年1月1日起三年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财税〔2012〕68号文件)、关于减征物流企业自有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财税〔2012〕13号文件)和国办发〔2013〕5号文件等相关税负优惠政策。凡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国家鼓励类流通产业项目,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8号)。引导家政服务企业享受国家免征营业税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员工制家政服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1〕51号)。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认真抓好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十四)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细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国办发〔2013〕5号)有关政策措施,制订出台陕西省降低流通费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切实规范和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费用、农产品市场收费,规范清理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中提供延伸服务的收费事项,加强物流配送车辆科学管理等。鼓励推广银行卡使用,严格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下调标准(银发〔2012〕263号文件)。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取消冷鲜、冷冻肉品运输公路收费,对进入城市的鲜活农产品和冷鲜、冷冻肉品货运车辆取消时段、路段、停靠、卸货限制。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从严审批一级及以下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收费项目。抓紧建立完善通行费形成机制,出台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