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业的“冷”思考 |
2011-8-25 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 |
有人说:在中国,搞冷链物流学术研究的大多缺乏市场实践磨合,而做企业的又往往缺少专业理论总结与指导,这是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我想说两者的脱离其实是短暂的,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经营者终将会建立起属于它的“高度”,在此过程中,会有许多“失控”的企业消亡,会有许多“盲目”的企业撞墙,这是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阵痛,这也是理论与实践在竞争中结合的契机。短暂的成功与失意只是行业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冷链物流业的未来当属那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巧舞营销剑,擅断征战谋”的优秀企业家。
为力挺中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下列观点供以交流:
第一.做冷链就是做民生,搞好以农产品为流通主体的现代冷链物流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供需两元制约理论”的观念局限。
对于市场投资来说,“需求—供应—发展—再生需求”是毫无疑问的拓展循环。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冷库”则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是“促进供需均衡、达到旱涝保收”的“三峡大坝”,失控了就将沦为“囤积居奇的温床”。在现代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和“冷链物流”这三大流将毫无疑问的构成“农产品价格涨跌的必要条件”。
举例来说2011年的“蒜你狠”现象,就是典型的“游资聚集+信息不对称炒作+暗箱囤货”所为,仅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09年的冷库数量就从1000余洞猛增到近1500洞,按每洞最低储存量100吨计算,总量已达到惊人的15万吨(实际远不止于此)。大蒜在这里可以放上2年时间,这些新开的冷库就是各路炒家的藏宝库。在这些藏宝库里,本地资金、外地资金汇聚在一起,轻易地将每斤大蒜的价格从2元抬高到5元再到7元。各地低成本、无限制、无监控型的小冷库已成泛滥化,成为横在“供”与“需”之间的一个“巨大暗箱”,通过信息屏蔽制造产业链中的供需假象,进而推生“羊群效应”和“价格爆涨骤跌”。
我们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要限制“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反,我们是为了更好、更科学、更长久的促进中国的“冷链物流”产业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应加大重视上述所提出的“项目三大流”,即“资金流”、“信息流”和“冷链物流”。要加强这些领域的数据监控与合理布局,从“功能目的”、“质”和“量”上强化冷库项目的立案审批、中长期体制监管,特别是各阶段货品进、出、囤数据及所属人信息的掌控度、透明度。有关部门应对“利于民生、造福一方”的现代集约型冷链项目给于政策扶持和鼓励,对规模分散、技术落后且用于“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载体给予限制或取缔。这种扶持涉及工商税收、水电能耗、土地审批、交通运输、人才培训等系统。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
[发表/查看评论] |
|
|
最新物流招聘信息 |
|
更多  |
|
|
最新物流求职信息 |
|
更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