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讯:农业是“十二五”规划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加强冷链工程建设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则是众多企业、专家考虑的焦点,是农业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链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花卉等物品的仓储和配送过程上中需要冷藏或冷冻,相关的冷链物流运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冷链也开始融入日常生活,贯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的各个环节,而目前我国冷链市场又是什么现状呢?中国冷链物流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下:
发展现状:发展快但是相对落后
据了解,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冷链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目前面临着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困难。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给予冷链市场更多的机会,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潘秋生教授指出,“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将冷链产品列入了重点关注的一个行业,可以说,在未来五年内,冷链产品及其所属的市场,将成为制冷行业新的发展重点和关注对象。”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徐庆磊表示,“随着节能、环保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一细分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中突出的以下四个问题不容忽视:
1、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冷链物流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水产品、大量牛奶盒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产业的发展。
2、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虽然产销量很大,但在易腐商品供应链上,既缺乏冷链物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易腐类商品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3、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商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首先是易腐商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商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其次是商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4、第三方物流参与较少,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国易腐商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外,国内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易腐类商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及时性差,同时易腐类商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未来目标:全国冷链同发展,五年内完整建设目标
我国冷链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可以说,冷链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仅冷链解决方案示范区例举的3个项目,就可以看出冷链市场未来的发展实力。郑州市思念新食品工业园,面积17000多平米,投资8500万元;郑州市三全食品综合生产加工基地,面积21万平米,总投资3亿元;杭州冷冻食品交易市场,面积15万平米,总投资5亿元。以重庆市为例,日前,重庆市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的冷库总需求为63万吨,预计届时重庆冷链物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500亿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那么,扩展到全国市场,甚至包括出口市场的话,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品牌状况:外资企业占先机,国产品牌潜力巨大
据了解,在目前的冷链市场上,外资企业又一次抢占了先机,比如江森自控,其将约克品牌收购后,把中央空调主机设备、楼宇控制、冷链产品等作为一个体系集中销售,并取得了优异的销售业绩。而在最近两三年内,国产品牌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和冷链市场的惊人潜力,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纷纷向冷链市场进军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进入21世纪后,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在制冷行业至少取得了销售额上的领先优势,而对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冷链市场,未来的冷链市场将更加精彩。
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