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物流有四大特点:
物流量特别大。2010年粮食54641万吨,棉花597万吨,油料3239万吨,糖料12045万吨,肉类7925万吨,水产品5366万吨,木材7284万立方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2010年乡村消费量零售总额超过2万亿元。
物流难度大。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冷链处理。比如在发达国家,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从采摘、捕捞、屠宰到消费者手中,都要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也由于中国是由千家万户小农经济构成的农业与农村,所以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物流也特别困难。
物流时间与空间要求高。一是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地域性生产,全国消费。二是农资与生活工业消费品物流包括农业回收物流在时间与空间的要求上也有别于城市工业品物流。
农业物流是一个双向物流系统。即我们常说的“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解决农民“卖难与买难”的问题,但双向物流系统,不仅仅是解决商品的流动,还要构建农业物流的供应链、价值链与服务链。
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模式
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如何构建物流产业,如何构建物流运作模式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开始进入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时期。但从一般的规律,特别是中国的实际,生产提供流通的物质,生产方式仍决定着流通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和影响着流通的规模。物流业是为产业服务的,生产的模式与商流的模式往往影响着物流的模式。城乡经济一体化,物流如何来运作呢?我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国务院关于2009年3月10日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11年3月30日发布的《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的论述可以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加强对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的商贸物流的统筹规划”,“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第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的双向流动,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地域概念讲,物流无非是城市物流、城际物流、农村物流、城乡物流与国内外物流。而城乡物流举足轻重,如果城市得不到农产品的供应,国家将无法稳定,“三农”永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特别薄弱,已经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瓶颈。
第三,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的主要矛盾,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一是计划经济下的批发体系冲垮后并未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发体系,认为生产与消费可以直接对接,不要批发环节的想法与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要批发环节,而是批发环节过多、过乱,缺少大批发商,缺少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加上诚信体系缺失,形成交易扭曲。二是工业化过程中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阵痛必须付出代价。农民进城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进入工业,二是进入建筑业,三是进入流通业。城市菜市场卖菜的80%以上是农民,全国80%的货运司机是农民,他们在城市基本生存的费用都要进入菜价,都要进入物流成本,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目前,CPI在5%左右波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波动较大,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我认为要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决不能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第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城乡一体化物流无非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以及建设物流过程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多式联运,仓储保管,加工增值,配送服务、货运代理、代购代销、易货交易、信息服务等等。使城乡所需要的物品做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做到经济、快捷、安全、环保。这一切关键是要有流通或物流企业去运作。目前参与城乡一体化物流的有批发市场、商贸企业、供销社企业、运输与物流公司、粮食企业、邮政企业、农业公司、经纪人、农业协会等等。
目前,由政府主导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等对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些都不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的运作主体,我认为目前应允许有一个“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政府引导,通过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竞争,形成一种总格局,但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乡经济一体化下的物流体系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完善,涉及到居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篇大文章,任重而道远。
页次: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