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鱼也为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该鱼全长40厘米,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因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鱼苗繁殖
鳊鱼2~3龄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比鲤、鲫鱼稍迟,比家鱼稍早。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温在20~29℃的时节为产卵期。在湖泊中,于水生植物繁盛的场所产卵,受精卵具粘性,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池塘培育的鳊鱼亲鱼,在繁殖季节,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条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产卵。所以每年开春后,就要将雌雄亲鱼分开培育,届时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产鱼苗。
人工繁殖鱼苗,可采取自然产卵或人工催产方法。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池塘中经过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从天然水体中捕起选择。鳊鱼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从鱼种阶段开始,雌鱼胸鳍的第一根鳍条薄而平直,雄鱼的厚则呈“波浪”形弯曲。性成熟后,雄鱼胸鳍的前数根鳍条的背面,尾柄的背、腹侧缘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较小,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软。繁殖时可选择成熟好的亲鱼,按计划配组并入产卵池,或先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让其自然产卵授精。由于鳊鱼
鱼卵为粘性,可使卵附着在人工设置的等鱼巢上,然后在静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将受精卵脱粘,再进行流水式人工孵化。其繁殖过程和操作方法基本与鲤鱼相同。
成鱼饲养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有利用网箱进行集约式养殖。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团头鲂个体可达500克左右。它的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其方法为:亩放尾重40克的鳊鱼越冬鱼种1220尾,配养尾重50克的白鲢鱼种200尾,尾重60克花鲢鱼种30尾,还适当放些高背鲫鱼种,使用“正大”083号饲料,饵料素数为1.8,投喂时用手撒均匀。平时注意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坏和泛塘,昼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年终获得每亩500千克的产量,其中鳊鱼350千克,平均尾重为0.35千克。
营养价值
鱼主产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为最多,多产在5~8月。鳊鱼体扁侧,呈长棱形,背隆起明显,头小、口小,体侧灰尘色并有浅棕色光泽,背色深,腹色浅,腹色浅,鳞片中等大小,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鲂鱼肉细嫩肥美,小鱼刺多,大鱼刺少。营养价值:鳊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适用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适宜贫血,体虚,营养不良,不思饮食之人食用;
食用功效:鳊鱼性温,味甘;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文献记载:唐、孟诜:患疳痢者不得食。《食疗本草》:鲂鱼,凋胃气,利五脏,和芥子酱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作鲒食之,助脾气,令人能食,作羹膳食宜人,功与鲫同。凡患有慢性痢疾之人忌食。
12烹饪方法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