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国标疑遭“绑架”,相关企业否认
近日,有媒体曝出乳品新国标是由企业起草的内幕。对此,乳企纷纷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并不存在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
专家评论:大企业得了便宜还卖乖
对此,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企业捡到便宜还卖口乖。”王丁棉认为,这些都是大企业的托辞,捆绑标准不是这一次,当年禁鲜令的时候,就已经在这样做了。王丁棉直指制定标准的专家都是由大企业点名,而且整个过程不给南方企业说话的机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王丁棉先后提了30条意见,90%多都没有采用。而且在制定讨论过程中,外资企业的代表占了1/3,“国标视同法律法规的一种,国家主权的一种,为什么让外国企业参与?”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订被大企业所绑架。”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三次参加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指出:“具体起草单位和个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灭菌乳等乳品标准及政府公告中,并没有具体介绍。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何会被推翻?”“关键性标准”,即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2009年8月19日,魏荣禄最后一次参加乳品标准讨论会议,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此后,他就没有再介入乳品订标工作。但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
企业回应:只负责起草讨论稿
日前,伊利方面对本报发来回应称:“除伊利、蒙牛外,光明、圣元、完达山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参与不同标准(至少10个标准)的起草。企业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的讨论稿,讨论稿需要提交给专家组进行多轮的技术探讨,最终提报给国家相关部委的送审稿代表了来自协会、专家等各方的意见,不代表企业的单方意志。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配合国家开展一些基础的技术性工作是应尽义务。我们理解并遵守国家标准的制订,但同时我们也会制订更高的企业标准,用以规范和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
饮料
《饮料通则》迎合企业需求,允许水添加矿物质
除了速冻食品国标与牛奶国标引发极大争议外,《饮料通则》也被外界认为门槛越来越低。
在1996由质检总局和国标委颁布的《软饮料的分类》(GB10789-1996)中,不允许饮用水中添加矿物质,而在2007年颁布、2008年12月1日实施的《软饮料分类》修改版《饮料通则》(GB10789-2007)中,唯一的差别就是新增加了允许水中添加矿物质。就在这个《饮料通则》正式实施的时候,矿物质水这个产品已经占据中国饮用水市场半壁江山。“以前水不允许加添加剂,之后饮料通则把这个去掉了,矿物质水做得很大了,饮料通则就改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迎合。”一位饮料界人士指出。
今年6月20日,卫生部发布国家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与以往标准相比,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在去年的意见征询稿中80种可用于饮用水的添加剂,也减至4种,并且没有出现矿物质水这一品类。
有趣的是,卫生部目前正在制定《包装饮用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拟把矿物质水的名字去掉,目前一直没有公开征求意见,有业界人士透露,这是因为大企业的意见不同,矿物质水的量太大了,没有办法把它取消。唯一的进步就是在添加剂新标中,不再出现矿物质水的名字。“受到来自企业的压力,到现在没有公开征求意见,就是这个原因。”一位参与其中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饮料界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几乎所有的标准,都是由饮料工业协会牵头,而协会看似第三方,但是基本上都是大企业的代言人,发言权由企业规模决定,例如两乐在协会里的发言权就最大。所以标准的制定,代表了利益一致的大企业集群。
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