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津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逐渐增加。不少老年朋友为了自身的健康,都想了解一些保健知识。而一些缺乏商业道德的商家却把此作为生财之道,通过在社区办健康讲座,将保健品当作药品出手,而且花样不断翻新,虽然媒体时常揭露骗子的行径,但还是有老年人上当,本报经常接到类似的反映。
令人眼花缭乱的骗术
8月17日上午8点多,河西区小海地九江里的一个饭店内,来了十几个穿白大褂的人,他们自称是“河东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在饭店内搞健康讲座,住九江里的单大爷信以为真,也来听健康讲座。这些人在讲座过程中说,他们疾病防治中心可以为老年人办理家庭病床,家庭病床的医药费可以“走”医保,能报销。单大爷平时有血脂高、血黏稠度高的毛病,觉得如果办家庭病床能报销还是挺好的。单大爷决定办一个,但这伙人称需先交3000元住院押金,待7天后再给报销回来,按医保比例退还押金。当时单大爷没带这么多钱,他们就派人跟着单大爷到家去取。待这伙人走后,单大爷一打听,河东疾病防治中心没这个事。再找那伙骗子,早就无影无踪了。
孙大爷家住南开区黄河道。他在家门口看到有宣传防治高血压的健康讲座,抱着听听有益的态度,每天起早到附近的一家饭店听讲座。负责讲座的几位年轻人都很热情周到,讲解的医学知识让老人们频频点头认同。然而有一天在讲座后,主持人充满感情地说,和大爷、大娘们相处了不少日子,产生了深厚感情。现在他们就要按照公司的指令前往别的城市开展工作了,临行前,为了表示谢意,特别优惠出售公司研发的治疗高血压的药品,数量不多,先到先得。大爷、大娘们一听很是高兴,你5盒、他10盒地购买。孙大爷也购买了5盒,吃了半个多月,一点效果也没有。孙大爷很生气:“白花了800多元,嘛病也没有治。”
类似孙大爷的遭遇,不少老年人都有同感。红桥区的王大娘在邻居的带领下,每天早晨去听健康讲座。讲座内容是宣传一种什么桂花胶囊的药品。据说具有净化血管的疗效。王大娘想到自己平时购买的药品疗效也不是多么显著。这个胶囊这么好,自己何不购买一些呢?数天后,王大娘的儿子从外地出差归来,看到王大娘购买的药品时大呼上当。王大娘还纳闷呢,待儿子讲明情况才恍然大悟。原来购买的胶囊上标有“××卫食字”字样,根本不是药品,而是一种保健食品,自己花了将近千元买回的确实是一堆保健食品,要不怎么吃了半天一点效果也没有呢。河东区消费者协会日前接待了一起消费者投诉。消费者张大娘投诉说,推销者在居委会举办的讲座中,当场推销“药品”。经不住年轻人的“甜言蜜语”,张大娘答应购买,可随身没带多少钱。这个不要紧,不仅将“药品”给您送上门去,还免您再来送钱。大娘一下就被忽悠掉2000多元。等大娘拿着“药品”找人鉴定时,才知是保健品。可再想讨回钱财,卖“药品”的人也找不到了。类似情况,在市内六区及滨海新区等处均有发生。由于推销者留下的收据等均没有可供查找的任何线索,因此想维护自身权益真是难上加难。
药品和保健品一定辨明
据市药监部门介绍,以批准文号健字或者食字开头的是普通保健品,保健品非药品,自然不会对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是现场销售人员的功效描述,还是宣传单页上功效的描述都是夸大的,不切合实际的。而这种对保健品功效任意夸大的销售行为,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
市药监和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正确识别,理性消费。同时他们提醒消费者要注意药品和保健品的区别。
一、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 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您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
二、要看包装标签说明。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除印有简要说明外,应标有配料名称、功能、成分含量、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还有储存方法、批号、生产厂家。
三、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
四、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由于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效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保健食品一般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等为主要功效,对病症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效果,但不能替代药品。消费者切莫轻信推销者的一面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