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郑州国有纺织企业改制现状实录 |
2011-6-1 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 |
来源:网络
近几年,河南郑州6家国有纺织企业实施"改制重组、整体搬迁",其进展如何,一直是业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这6家企业。
政府出台政策
拯救昔日摇钱树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投资2亿多元在郑州进行大规模的纺织工业建设,先后建成了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及与之配套的印染、纺机、器材等企业,拥有10万纺织大军,郑州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此外,还有郑州国棉二厂,其整体规模为50万纱锭、1.5万台织机。
半个世纪以来,郑州纺织业共为国家积累资金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31倍。1981年最好年份,全市纺织业实现利润高达1.78亿元,可谓"一年赚回一个厂"。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郑州纺织企业逐渐陷入机制不活、装备落后、产品单一、竞争乏力、历史包袱沉重的困境。
郑州纺织国企的出路在哪里?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记者围绕这些问题,曾进行过广泛调查,2003年初写了《优化重组整体搬迁--探析郑州纺织工业再生之路》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制重组、土地置换、易地搬迁等5步走的建议,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成玉、郑州市市长的王文超先后作了批示,引起了较大反响和关注。随后,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嵩岳集团先后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武汉、青岛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郑州纺织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
整体搬迁改造形成产业集群
2006年2月,郑州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对老纺织工业基地进行高水平规划改造。这意味着郑州西部5大棉纺织企业将实施改制重组,搬迁改造。
郑州市在西郊须水镇规划了总面积13平方公里的纺织产业园,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国纺织产业高地为目标,全力打造集纺织、染整、制衣、纺机制造、科研、产品展示销售,产业高度集聚、产品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
2006年4月28日,郑州三棉作为全市纺织企业改制第一家入驻园区,拉开了郑州纺织企业改制搬迁的序幕。"企业改制搬迁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3万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职工身份转换、分流安置,既要严格按政策补偿,又要积极稳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位企业劳资部门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改制也是一个"阵痛"的过程。"辛辛苦苦20年,一夜之间丢饭碗。"不少职工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可又迫于无奈。有的买断工龄,有的内养,留下来到新厂上班的很少。各企业待分流安置的职工,他们的生活因改制而改变,因下岗而面临40、50再就业的困难,他们为改制作出了牺牲。
改制需要成本,仅分流安置职工这一项,每家企业就需要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4000万元~6000万元。为了推进企业改制,政府分别采取了垫资补偿、批准企业卖地补偿和招商引资等多项措施。
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先后收购了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锦艺集团是闽商在香港注册的以纺织为主业的综合型投资控股企业集团。实力雄厚的锦艺集团2009年8月在郑州南部新郑龙湖镇,高起点、高标准同时建成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并投入生产。
紧随其后,河南盛润集团收购了郑州国棉四厂,2010年9月在郑州东部中牟县白沙镇建成投产。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在郑州纺织产业园正加紧建设。南阳宏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收购郑州国棉五厂,近日正在选址,计划在2年内,在郑州近郊再建一个12万纱锭的新企业。
投资方通过政府对原厂土地实行挂牌公开拍卖的形式,拿到了土地使用权。目前,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的生产区已由投资方建起了高层商住楼群。原郑州国棉六厂生产区高层商住楼,有的已封顶,有的正在建设。原郑州国棉三厂、四厂生产厂房已推平,进入房地产开发施工。现在,原郑州6家纺织企业,除五厂还有2万纱锭、198台织机在坚持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外,其他5家老国有企业已不复存在。
国有变身民营高起点高技术建厂
现在的这6家纺织企业,通过彻底改制,90%以上的职工通过买断工龄、内养等形式,进行了分流安置。4家投资方中,3家是房地产开发商、1家是热电开发商。它们分别通过对原6家纺织企业的增股、扩股、控股等程序买断了这些企业的产权,使国有经济变成了民营经济。
锦艺集团在新郑龙湖镇新建成的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占地25万平方米,采用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国先进设备,与国产设备配套,现已发展到10.8万锭规模。主要生产高档纯棉精梳32支~60支机织和针织用纱,月产量1100吨。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李雪月告诉记者,公司下一步准备上织造,规模为540台织机,全部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津田驹喷气织机。同时引进日本浆纱机5台、瑞士贝宁格整经机7台、法国自动穿经机1台、德国空压机17台。目前,3万平方米的织造车间厂房已准备就绪,设备正在陆续到厂。公司如按设计规模全部建成,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
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刚说,公司占地31.3万平方米,生产设备、检测仪器由德国赐来福公司、瑞士立达公司、乌斯特公司及国内最先进的纺纱设备厂家提供。现已发展到10.5万纱锭规模,主要生产高档纯棉精梳40支~50支针织用纱。产品优质优价,比其他同类纱每吨高出1000多元。员工千余人,90%是当地的农民工。生产实行"三班两运转",人均月工资2300元。
锦艺集团收购郑州国棉六厂组建的丰祥纺织公司为二期工程,计划紧邻宏业纺织投资6亿元,占地2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3万锭赛络纺、10台气流纺,产品定位精梳高档牛仔布用纱,年产3万吨,相当于一棉、宏业两家企业产量的总和。据锦艺集团郑州纺织事业部供销中心总经理陈仲键介绍,丰祥纺织项目历经8个月的努力,已通过环评。目前项目设计基本定型,已进入预定设备阶段,计划明年6月建成投产。
当记者走进四厂新厂采访时,矗立着的崭新办公大楼和几栋宿舍楼在白沙镇显得格外气派。企业占地39.3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5万纱锭、286织机,已于2010年9月建成投产。在织造分厂,公司设备主管袁重一指着引进瑞士史陶比尔全自动穿经机介绍说,这是目前全省唯一的1台,效率是以前老设备的6倍。织造分厂生产涉及整经、穿筘、浆纱、织机、整理5个工序,共3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全部采用6套瑞士洛瓦空调。它不仅可以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大小环境自动调节送风,电脑集中控制,而且节能,这也是河南省独一无二的。目前,四厂月产棉纱300多吨、布100多万米。产品实现了多品种,差异化。有60支纯棉纱、腈纶、氨纶、涤纶、粘胶、抗静电及功能性服装用布。
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国棉四厂改制搬迁做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生产不停,无缝隙搬迁。
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他们计划在郑州纺织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占地23.3万平方米,分期新建一座"两纺、两织"的新型纺织企业。记者在织一分厂1.72万平方米的大车间里看到,引进日本津田驹多臂3.4米幅宽的202台喷气织机、瑞士苏尔寿3.9米幅宽的44台片梭织机,以及与其配套的瑞士贝宁格4台整经机、1台自动穿经机、3台日本津田驹浆纱机等设备,均已安装就绪,电气部分正在接线。据公司副总经理谢新梅介绍,仅此设备投资已达2亿元。织一分厂将在近日投产。另外7万锭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建成。纺二分厂、织二分厂将于2012年底建成。
记者在各新建企业看到,原来厂里的老设备95%都已淘汰,新建企业几乎都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新设备。可以说,这次搬迁是一次高起点、高技术的注入和提升。
6家纺织企业的改制搬迁是一个大工程,虽然老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一批技术装备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更具竞争力和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诞生了,他们将继续为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升级作出贡献。 |
[发表/查看评论] |
①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冷链物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