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本特征、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很显然,现行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在中国脱离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尽快转变对外贸易战略就显得更加紧迫。
中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战略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加入WTO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初及其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稀缺,因此大力发展出口型经济,有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引进外资、赚取外汇以弥补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总体而言,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资金短缺的现象已经基本不存在。相反,在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鼓励出口政策的刺激下,国内资金流动性泛滥和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同时出现。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央行10月累积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万亿元,虽然比9月余额减少了893.4亿元,也是央行外汇占款近8年来月度余额首次出现下降。但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占款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644.48亿元,大幅高于2011年以来月均300多亿的增加幅度。换句话说,中国的外汇占款其实并没有减少,只是从左口袋转到了右口袋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依靠外需的发展方式也是导致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经济波动性增大的重要原因。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50.6%,意味着中国国民经济的50.6%依赖外贸。由于对外需
依赖性不断提高,在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务危机相继爆发的冲击下,国外需求迅速降温,致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出现了订单下降、开工不足,进而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岗位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强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未能得到顺利转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这集中体现在:一是对国内资源破坏严重。为了创造更多的外汇,许多地方和企业乱砍滥挖,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二是压制了劳动者工资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始终不能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出口企业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的做法以维持微薄的利润;三是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四是以国外消费代替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但加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削弱了国内消费的扩张。
由此可见,传统的以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继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因此,加快从从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产业综合比较优势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向综合平衡型发展战略转变,抛弃片面强调出口创汇、维持贸易顺差的做法,重视进出口基本平衡,重视通过对外贸易提高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只有如此,在下一个10年里,中国才能更多地享受到入世后给国民经济和广大国民带来的利益,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根本目的。
来源:重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