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十年增长近四倍 |
2012-11-4 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 |
同期,我国服务进出口额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服务出口额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4位,服务进口额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3位。
10年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全球地位也快速上升。
量增长结构优化
服务贸易在稳步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逐渐优化。十六大以来,中国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兴行业的占比逐步上升。
2002年,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六成以上,保险等新兴行业服务进出口所占份额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2011年新兴行业服务出口比重已占服务出口总额的53.8%。
中国服务外包用业绩证明了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
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个示范城市在创新方式、促进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2009年~2011年,中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从100.9亿美元增长至238.3亿美元,年均增速53.7%。
截至今年5月,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0万人,占比达七成左右。
2011年,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ITO)离岸合同执行金额138.7亿美元,占离岸合同执行总额的58.2%。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类外包总体比例为12:3:5。KPO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反映出中国服务外包业务正从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步向金融后台、生物医药研发、技术研发与测试等高端领域拓展。
文化、技术、会展等服务领域的发展也不俗。
2002年~2011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从54.1亿美元增长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6%;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从8.9亿美元增长到77.6亿美元,年均增长27.2%。
技术贸易10年间翻番。2002年~201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签订数量翻了一番,合同总金额由173.9亿美元增长到321.6亿美元,增长84.9%,年均增速9.4%。2009年~2011年,技术出口合同总金额由111.5亿美元上涨至21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软件的出口金额由101.6亿美元增长至190.9亿美元。
展览行业水平也在向世界高端水平靠拢。2002年,中国举办的展会约为3000个,2011年则增至6800个,是2002年的2.27倍。
在2011年的世界商展百强榜单中,中国占据14席之多,位居世界第二;62个展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位居世界第四。
转方式重要抓手
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的发展相生相伴。
中国服务外包工作委员会高级顾问、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理事长曲玲年对记者说,重要的中国制造在保障全球基础消费品充裕供给的同时,维系了全球基础消费物价的稳定,并为平抑发达国家的物价指数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外需的有效成长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擎。
然而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1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不同程度地抑制中国两大货物贸易伙伴的购买力,进而殃及高度依赖外需市场的中国经济。
曲玲年认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同时,转变贸易模式,扩大服务出口,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商务部稳定贸易成长的重要抓手。
以服务外包为例,2001年国家下发的18号文件,2006年商务部牵头、10余部委共同推出的一揽子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扶持,巩固了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高速成长势头,实现了首个5年10倍速的产业规模超速发展。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第一梯队的10家领军企业,顺利在海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并开始通过并购和自然成长,形成离岸市场目的地国到岸市场和交付能力。“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发展之初,依靠大型跨国服务企业的桥梁作用,间接进入离岸市场,在产业发展初期,确实帮助中国服务企业迈出了快速成长的第一步。”曲玲年说。
然而,他也提出,过于依赖大型跨国服务企业的桥梁作用,也让中国企业患上了面对离岸市场的“软骨病”:“中国服务企业仍十分依赖跨国服务企业的开发、测试业务转移,许多企业成为大型跨国服务企业的附属‘加工车间’和成本中心。”
而近几年,企业综合经营成本的上涨,使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利润锐减。过去30%多的利润率,如今下滑到可能低于10%的平均水平。
作为中国贸易转型的一个支点,服务贸易仍面临许多瓶颈和难点。但曲玲年仍表示乐观,认为服务产业和贸易政策环境会随着产业的成熟逐渐完善。 |
[发表/查看评论] |
①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 网(www.cclcn.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冷链物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文章的版权归其版权所有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