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计划是新开30家店铺。其中20家便利店,直营店和加盟店各占50%。”吴峰(化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吴峰现在就职于北京某大型连锁商超企业便利店营运部。
在大力拓展便利店业务的路上,吴峰和他所在公司并不孤独。今年物美集团在北京市场的开店计划中,便利店数量占了半数以上。百联集团旗下的便利店联华快客今后每年新增便利店门店数量将占现在店面数量的10%,即200家左右。从2011年开始,东莞美宜家便利店有限公司在未来3年内店铺总数目标是4500家……
有分析表明,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是便利店最佳导入期。国内众多的一、二线城市显然已经“达标”。但“便利店市场这块‘蛋糕’并不容易吃。”吴峰调侃说,“像我们公司去年有4家加盟便利店开门迎客,但也有一家加盟店关门大吉。”实际上,就连北京等一线城市社区的便利店,也因为房租高、物价高等问题,并不怎么吃香。为何本土连锁超市在便利店市场高歌猛进?
◎旧瓶装新酒◎
面对无法避免的租金成本,便利店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零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握市场先机”尤为关键。
事实上,我国便利店业态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4~2006年。但是门面房租金价格的一路飚升,加之大卖场业态的迅速崛起,放慢扩张步伐的便利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连锁零售企业开便利店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如今大卖场业态选址越来越困难,租金、人工等成本的压力也比较大。企业都在寻找一个新业态的发展方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向记者道出国内众多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再次发力便利店的缘由。
如今让吴峰头疼不已的仍然是便利店的租金成本。“在所有零售业态中,便利店的租金与销售比例是最高的。”吴峰告诉记者,“便利店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的便利店、大卖场、标准超市,还要面对快餐店、果蔬店、杂货店的冲击。”
与本土便利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要承受高昂租金成本和激烈市场竞争压力的外资便利店为何能在国内市场作的风声水起?武汉玛特商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黄静所一语道破天机——“便利店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硬环境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如何把握住市场先机。”“目前在北京地区我们有100多家便利店。与其说是便利店,不如说是微缩版本的大型超市。便利店虽然接近居民社区,便利性很强,但由于面积小、经营商品有限,很难满足消费者‘家庭生活’的全面需求。”吴峰向记者透露,“我们也曾考虑过向即食、快餐综合型便利店转型。但是考虑到投资大、品质难控制、回报率低、市场空间局限等因素影响,许多计划难以实施。”
记者走访的多家本土便利店也证实了吴峰的说法,商品种类与大型超市大同小异,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大多雷同。
除了商品种类和服务与外资便利店差距明显,营业时间上也很不“给力”。本土便利店大多晚上9点就关门谢客了,而像日本7-11便利店则是24小时营业。对此,吴峰也很无奈:“我们便利店大多集中在居民社区,晚上10点以后基本上没有人来买东西了。”“并不是所有便利店都要求24小时营业。”上海托普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忠善表示,“可以选择在繁荣商业区、一些大型户外社区和高档的商住社区,开设全天营业的便利店。”
便利店的业态特点就是消费者为寻求方便而愿意承受相对较高的商品价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便利店必须作足“便利”的功课。在杨青松看来,一方面,要在商品种类和价格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便利店不仅只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销售,还要承担更多社区服务功能。如代收代缴水电费、订货、订票、出售报刊、杂志、送餐等等。
◎模式待检验◎
由传统便利店向综合型的社区服务中心转型,是便利店的未来发展方向。但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本土便利店需要找到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不仅仅是本土便利店看好便利店市场,诸如7-11、全家、罗森等外资便利店也加大了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在与外资便利店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本土便利店也根据市场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不断调整。原来只有在外资便利店能够享受到的快餐服务,也被越来越多的本土便利店纳入经营范围。
今年4月,青岛市启动了“佰通便民交费服务平台走进品牌连锁便利店”活动。并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在全市3000个便利店安装这个平台,基本上能覆盖青岛500万左右的居民。
如今不少便利店利用其贴近社区的优势,增加了电子商务的功能,在提高销售的同时,也丰富了便利店的社区服务功能,拓展了社区服务业务范围。如福州的美廉储、家百福,山东的鲁商集团旗下的社区便利店,均推出了“网店+社区实体店”的全新购物模式。成都市也提出了支持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
分析人士指出,该模式为电商企业提升送货体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商品离用户越近,配送速度越快,消费体验越好。“网店+社区实体店”的模式不仅可以引导电子商务领域逐渐摆脱受快递业控制的被动局面,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放心的购物环境,同时也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
杨青松也肯定这种模式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与便利店结合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真正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便利店基本上没有。但是肯定这是一个趋势。网上订货、店里取货或者店里送货,这在日本、台湾有成功经验。”
但不少业界人士对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赵忠善告诉记者,便利店采取这种模式更多是为了招揽消费者、聚集人气,树立便利店的品牌。便利店数量在某一区域内达到一定规模,且离社区足够近,是可以尝试的。但这不可避免增加便利店的人力成本,便利店的利润空间是否允许其提供这种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商家承诺上午订货下午送达,就不需要密集的门店数量。这只需要在某一个区域建立一个仓储配送中心,反到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物美公关总监富宇也认为,送货上门短期内难成气候,对便利店来说,容易送他才会送货上门。但是如果非常方便,顾客可以直接去店内购买。顾客买东西,更看重的是质量是否有保证,价格是否有优势,而价格优势是市场占有率的问题。
◎战略的缺失◎
便利店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缺失,或许是本土与外资便利店最大的差距。“网店+社区实体店”模式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和市场检验。但是这种模式也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随着“扩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本土便利店意识到便利店在社区物流领域蕴藏着巨大商机。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便利店在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优势,让社区物流成为便利店服务利润的新增长点,是其“把握市场先机”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提升便利店的社区物流服务水平?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其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支持社区物流的揽收和投递。二是大型的连锁便利店必须要有仓储配送中心。利用便利店对商品配送频率较高的物品,在日常商品配送的同时,“兼职”把快件配送到便利店。三是加大便利店网点布局。
目前国内大型超市的物流体系,仅满足于从其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到每一个门店的商品配送。“如果要为消费者提供代收代发快件的功能,信息系统必须与快递公司或者上游企业的系统对接。从快递的揽收途中的运输到末端的配送,这个环节需要快递公司的系统和商家系统合二为一或者互相兼容,才可能实现。”赵忠善建议。
此外,受到国内消费习惯的影响,商品价格是便利店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筹码。除了高昂租金推高了商品的价格,较高的物流配送成本也是便利店商品价格难以降低的重要推手。吴峰告诉记者:“物流是便利店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便利店对物流配送的要求是频率高、批量少,而且没有库存,配送成本自然高出大型超市一块。”
赵忠善建议本土便利店借鉴7-11便利店的物流配送模式。
通过增加门店数量,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单位商品配送的成本,是大型连锁超市加大便利店网点布局的初衷之一。但是杨青松指出:“便利店门店数量规模与效益肯定是有一定关系的。扩张策略需要注意有效的规模效应。在一个有效的区域内,物流配送能够覆盖情况下的规模,而不能只是单纯的注意门店数量。”
赵忠善非常认同杨青松的观点。他告诉记者,本土便利店单纯地强调规模扩张的深层次原因是,对便利店未来的发展走向缺乏统一的战略和规划。本土便利店更注重单点的收益和效益。由于本土便利店没有成功的经验,大都是模仿国外便利店的经营模式。虽然明确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具体会碰到哪些问题,他们没有充足的前期预估和考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像7-11便利店就是自上而下的,其知道如何做是可以成功的,且在业界扩张中遇到的问题有完善的解决方案。
有专家指出,国内便利店发展社区物流业务,除了门店不够密集的“硬件”制约外,国内人力成本低,快递公司提供门到门的服务费用极低,甚至零收费,也是社区物流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