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航空“碳税”或将引发贸易战 |
2012-1-12 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 |
1月1日起,欧盟的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征收政策正式实施。有分析师表示,如果航空公司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中国飞欧洲每张机票价格或涨200至300元。步入2012年,中美俄等35国将联手向欧盟“抗税”;如果欧盟一意孤行,抗税各国有可能实施取消欧洲客机订单、对欧征收巨额燃油税或“飞越权费用”等反制措施,甚至引发贸易战。
据新华社报道,欧盟的国际航空碳排放费 (简称欧盟航空“碳税”)政策从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航空运输协会5日表示,中国航企不参加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意味着中国内地航空公司将拒绝支付欧盟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任何开支。
尽管遭到多国广泛的质疑和反对,欧盟依然坚持推行收取航空“碳税”的计划,甚至威胁称长期拒绝缴税的航空公司将被禁飞。业界人士担心,长远看欧盟硬收“绿色买路钱”做法不仅会增加航空公司的成本压力,从而转嫁给消费者,而且还会引发反制措施,甚至导致贸易战的爆发。
时间
政策2012年开始实施
欧盟的国际航空碳排放费政策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尽管面对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等至少35个国家的强烈反对,但是欧盟态度依然强硬。
5日,欧盟气候行动发言人艾塞克·法莱罗·拉德隆表示,作为最后一项措施,那些长期拒缴航空“碳税”的航空公司可能会面临禁止使用欧洲机场的惩罚。
根据规定,从2012年起航空业正式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2000多家外国航空公司也将被纳入这一机制。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班的碳排放量都将受到限制,超出部分必须由航空公司掏钱购买。
法莱罗·拉德隆表示,不缴税的航空公司将首先面临每吨碳排放100欧元的罚款。
同一天,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表示,中国航企不参加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意味着中国内地航空公司将拒绝支付欧盟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任何开支。
玄机
欧盟预留实征时间
欧盟规定2013年4月30日起才开始征收航空“碳税”,分析人士认为这为各方协商预留了时间和空间。
有分析人士认为,欧债危机深重,欧盟征收航空“碳税”除了环保之外,必然也有政治和经济的考量,包括在解决欧债危机的谈判中增加筹码。
“欧盟之所以"手伸得这么长",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考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于宏源说。
影响
票价上涨转嫁乘客
欧盟此举将使国际航空业每年的成本增加34亿欧元,并且还将逐年递增。
有官员建议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将每航程机票涨价2至14欧元,并表示航空公司可自行决定是否将部分或全部“碳税”转嫁到乘客头上,即使全部转嫁也是合法的。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表示,按欧盟“碳税”的征收方法,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这一成本如转移到票价上,中国航空公司飞欧洲的每张机票价格可能增加200至300元人民币。
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航空公司还需要购买更多节油型飞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将使出口商品的运输费上涨,最终可能导致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
对于那些处在经济危机中的航空公司,航空“碳税”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后果
或将触发贸易战
欧洲支线航空公司协会会长迈克·安布罗斯警告说,如果因欧盟征收航空“碳税”引发的紧张形势最终导致一场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这是目前前景未明的世界经济所无法承担的。
此外,有多位国内专家表示,面对欧盟坚持征收航空“碳税”,中美俄有可能联手实施取消欧洲客机订单等反制措施。
去年11月,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ICAO)首次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征收航空“碳税”。
迄今为止,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等至少35个国家已经表示强烈反对欧盟在航空领域强征“碳排放税”的做法,指责欧盟实际上是在设置贸易壁垒。目前,中国、美国和印度已正式对欧盟的碳排放交易计划提出反对意见。
出路
建全球统一交易机制
国内媒体近日走访数个北欧国家驻华使馆时,相关领域人士对于欧盟航空“碳税”的问题多采取回避态度,理由是“过于敏感”。
对于费用征收比例以及对其国内航空公司有何影响、是否会引起全球其他国家效仿等问题均未置评。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乔瓦尼·比西尼亚尼也曾明确表示:“飞机途经多国,从起飞到降落一直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全程的碳排放费用都缴纳给欧盟,十分不合理。 ”
葛察忠等学者建议,中国可以入股欧洲航空企业,取得企业间碳排放交易的优先权与定价权,并分享由碳排放交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缓解中国航空业受“碳税”的冲击和束缚。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低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占五表示:“在碳排放问题上,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性解决方案,不是欧盟单边碳排放交易机制。 ”
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宣增益建议,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是解决和处理国际航空减排的最恰当机构,“但长远而言,构建全球统一的国际航空减排交易机制才是必由之路”。
来源:互联网 |
[发表/查看评论] |
①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 网(www.cclcn.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冷链物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文章的版权归其版权所有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