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运业快速发展 货物吞吐世界第一 |
2012-8-28 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 |
航运业在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0年来,我国航运业快速发展,世界航运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我国水上运输船舶总规模首次突破2亿载重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0.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64亿标准箱,双双位居世界首位。
“今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中国船舶、中国货物和为海上贸易和经济高效服务的中国海员。”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给国际海事组织前秘书长米特罗普洛斯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国已经是世界航海业、造船业以及其它海洋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是国际航海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0年来,我国航运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航运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支点。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由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
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
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27.99亿吨增长到2011年的100.41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63.60亿吨,增加了2.7倍,内河港口完成36.81亿吨,增加了2.4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航运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以及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的运输任务,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化工、电力等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依托港口、港口群发展的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4亿标准箱,较10年前增加了3.4倍,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46亿标准箱,增加了3.3倍,内河港口完成1736万标准箱,增加了4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准箱的港口由8个增加到19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现代化港口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港口是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支撑。1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批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码头加固改造和老港区功能调整全面推进,码头等级和结构得到优化。
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拥有港口400多个,拥有生产性泊位31968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762个,深水泊位较10年前增加了1倍。沿海港口拥有深水泊位1422个,较10年前增加了1倍;内河港口拥有深水泊位340个,较10年前增加了1.5倍。如今,我国已拥有可以靠泊装卸15万吨集装箱船舶、35万吨散货船舶和45万吨泊轮的能力,港口码头泊位不断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港口靠泊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港中,中国大陆占了8个;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集装箱大港中,中国大陆占了5个。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
同时,我国港口作业效率也显著提高,外贸船舶艘停时只有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十分之一,港口服务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降幅很大,主要集装箱港口的装卸效率屡创新高。
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显成效
在运力增长的同时,我国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老旧运输船舶强制报废制度,航运企业和船舶运力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促进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运输船舶17.9万艘、2.1亿载重吨,运力较10年前增加了2.7倍;海运船队达到1.15亿载重吨,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其中,中远船舶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远、中海集装箱运力规模居世界前十位。我国船员总数已达165万人,船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
[发表/查看评论] |
①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 网(www.cclcn.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冷链物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冷链物流网(www.cc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文章的版权归其版权所有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