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提出《上海市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要做大做强海洋提高前辈制造业,捉住世界船舶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立异相结合,在现有船舶产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进步船舶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多年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其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是何种动力促成了它的华丽回身?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瞄准时机 进步产能
提到上海的船舶制造业,就不得不提到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船舶产业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船舶”的全资子公司,其年造船能力700万载重吨以上,造船总量和经济效益连续多年稳居海内造船企业首位,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许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外高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当时的中国船舶产业正好面对向大船‘进军’,要扩大大型船舶出口产量。这时候中国所有的船厂都缺乏相关经验。外高桥造船厂请英国公司做专门咨询,经由复杂长久的论证,我们克服了良多灾题,一边建厂,一边造船。等到第三年船坞建成时,新船也开始出坞;等到第四年第一艘船交付使用,船厂一期建设项目也胜利完成了。这也是全国第一家按照现代造船模式,快速建厂出船的企业。”许平说。
然而,外高桥造船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到了2004年,造船行业普遍面对原材料——钢板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数据显示,2003年底国际市场船用钢板价格均匀在280-300美元/吨,2004年上半年这一价格变动为580-600美元/吨,到了2004年年底又涨至每吨750美元水平。假如按照原计划出产,企业将面对巨额亏损。一些船舶企业为了避免经济损失,不顾企业信誉受损,选择违约抛却合同。
“当时我们手上有20多艘船的订单。2004年正好遇上公司领导层换届。新的经营班子上来之后,经由自我加压,捉住新船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带领员工迅速进步产能,将原计划年产7艘船的产量逐步进步到14艘船。以‘后续高价船补先前亏损船’的方式,撑过了这一艰难时期。公司从2005年开始盈利,公司品牌一直保持良好的声誉。”许平说。
产能过剩 受制于人
随后的两年中,中国的船舶制造业逐步泛起繁荣的景象,但就在这时,隐患也开始逐步显现。
自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大量热钱开始寻找突破口。“制造业中,飞机汽车行业难以进入,家电行业产能严峻过剩,自行车服装鞋帽等轻工行业附加值太低,或许恰是外高桥造船成功的示范效应,导致这些资本大量涌入造船业。”许平说。而到了2009年,造船业的产能过剩题目开始逐步泛起。
2009年7月,时任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的总工程师朱宏任在2009年上半年产业、通讯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时我国船舶年有效需求在5000万吨左右,但2009年我国造船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吨,造船能力过剩约1600万吨。这直接导致中国造船企业在几年之内逐步走向危机。
根据中国船舶产业行业协会今年6月25日发布的行业讲演显示,今年1月-5月,全国造船完工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全国1500多家造船厂今年上半年损失了近一半的订单,海内造船业的订单已经锐减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
但是,尽管全球航运业普遍低迷,韩国的新接订单量却显著高于中国。对此,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看,中国造船业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发念头过于薄弱”:核心技术不把握在自己手中,订单处处受制于他人。
高端突破 把握核心技术
显而易见,打破目前困局的最重要手段是加紧尖端技术的突破,并把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此,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宝贝——“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
该平台将是我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在2020年实现“深水大庆”目标的重点配套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继1983年景功自主开发“勘探三号”第三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后时隔20余年再次斥巨资设计建造最新一代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它的拥有者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由中船团体第七零八研究所承担具体设计,由中船团体外高桥造船公司承担设计、采购、建造和完工调试。
该平台的成功建造和使用,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突破的一个缩影,对于晋升我国在海洋争议区内的话语权,增强深水功课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加速我国进军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和制造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成功建造,标志着外高桥公司从海上储油装置向深水钻井装备设计、采购、建造和完工调试总承包迈出的重大跨越,对自身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晋升,促进产品结构的进级,以及向着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海洋工程总承包商的目标迈进具有标志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