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层更迭
在重组之前,长航集团的业务主要以油轮业务、干散货运输、造船业务等航运相关业务为主。中外运集团则拥有包括货运代理、快递、海运在内的九大项业务,其中综合物流和航运被中外运集团确立为一线的核心业务,其他则居二线作为支持性业务。
重组后,中外运长航集团的业务板块主要由综合物流、航运、造船三块组成,其中综合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原中外运集团旗下,包括中国外运(00598.HK)和外运发展(600270.SH)两家上市公司,而造船板(产品库 求购 供应)块则主要集中在长航集团旗下的长航重工。物流和造船板块,双方并没有太多的交叉。
双方业务存在交叉的权航运板块。由于对重组主导权的“争夺”以及涉及多家上市公司,该板块业务的整合一直僵持不下。目前,长航集团旗下的航运业务主要包括*ST凤凰(000520.SZ)、*ST长油(600087.SH)两家上市公司,中外运集团旗下则拥有中外运航运(00368.HK)、中外运集运、中国租船等。
当初长航集团选择中外运集团作为重组对象,看中的也是双方规模差距不大,便于在重组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这一点,从宣布重组以来双方人事任命可见一斑。
2009年1月5日,国资委宣布中外运长航集团领导班子的任命。原中外运集团董事长苗耕书任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沪湘任副董事长、总裁,原长航集团总经理刘锡汉任副董事长。中外运长航集团领导层聘任朱宁为长航集团总经理。
2011年1月11日,国资委任命赵沪湘为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任命刘锡汉为总经理。
2013年6月17日,中外运长航集团总经理刘锡汉被调离,担任中海集团副总经理,赵沪湘担任法定代表人,负责集团的全面工作。该任命,使得在“争夺”重组主导权的拉锯战中,中外运集团完全占据上风。
8月15日,中外运长航集团召开长航集团干部大会,对长航集团领导层作出调整,朱宁卸任长航集团总经理,原中交长燃总经理姚京汉担任此职。
在朱宁担任长航集团总经理的四年多时间里,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长航集团一方面必须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还须进行战略转型。2010年3月,长航集团出台“新长江战略”,整合航运产业链,采用江海洋运输联动、船港货三家联动、物流化运作等新方式,帮助客户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经过几年的努力,长航集团取得一定的实效,船舶设备等已焕然一新,江海洋联运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港口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累计实现利润超过2亿元。但作为老国企,长航集团在长期的航运低迷中,前期的矛盾终于爆发,以致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
赵沪湘在8月15日的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年是中外运长航集团改革调整最关键的一年,长航集团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执行力,改革成果难以见成效,而且会贻误战机。如果改革成功了,可以用一年的时间脱困;如果不成功,整个集团未来的希望就很渺茫。“所以,我们等不起,改革调整一定要加强执行力。在改革调整问题上,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许向集团公司讲条件。长航集团的资产处置工作一定要落实集团公司的要求,关键是自身要努力。”
随着新领导层的组成,有评论认为,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内部业务整合在经历数年停滞后,已悄然加速。
“贫血只是病,失血却要人命”。长航集团新领导层提出近期工作主题是自救解困、改革调整。
立足自救解困
8月22日,长航集团调整后的新班子首次召开党政联席会。会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长航集团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通过处置资产、实施总部机关改革等方式自救解困,改革调整,以化解当前危机,浴火重生,迎接市场形势好转的春天。
姚京汉认为,集团存量资金不足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加快提高总部资金池“水位”是当务之急。为此,姚京汉提出解决现金流问题的三条路径:一是适当收取所属子公司对集团应缴而未缴的资金,举全集团之力,共渡难关;二是现金为王,加大处置部分资产和出售部分股权的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加大经营性现金流入;三是向上级集团寻求帮助获得支持。
长航集团旗下*ST凤凰、*ST长油等运输企业自去年开始已经在出售旗下部分船舶。对此,姚京汉认为,卖船这件事,看似背负骂名,实则一是迫不得已;二是合情合理。当前仍然看不到航运业复苏的迹象,市场危机已转化成了企业内部资金危机,存量资金几近枯竭,增量资金尚无着落,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否则有可能“失血”过多。
除了出售船舶,长航集团还筹划出售部分物业。据悉,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将出售位于武汉一处十多层的办公楼,若处置顺利,估计能回收10亿元左右的资金;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也在筹划出售三处物业,并且必须要在集团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姚京汉表示:“对于售楼这样具体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我的本意是不想卖,但又不得不作出选择,我相信当时的选择应该是最合适的。”
为解决资金不足,长航集团还宣布暂停安排一切公务出国考察活动;暂停购置各种公务车辆;暂停各类非生产性用房改造和装修;暂停任何形式对外招聘和引进人员;暂停以现金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与合作;暂停审批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已列入投资计划尚未实施的,除涉及影响安全的以外,一律推后延缓。
姚京汉表示,当前保效益固然重要,但保基本口粮更为紧迫。“贫血只是病,失血却要人命”。与此同时,内部改革要启动。为此,长航集团提出近期工作的主题是自救解困、改革调整。
自救解困主要措施是:加快资产处置变现进程,年内务必取得实质性成效,做到质和量要有新突破;全力与商业银行沟通,争取更多的续贷,千方百计稳住现有贷款规模;立即向各单位征收应缴资金;积极与中外运长航集团保持联系和沟通,请求制定应急预案,必要时紧急请求资金支持。
改革调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总部机关机构精简、人员分流。要体现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制定竞聘上岗的规则,给每位员工平等竞争的机会。体现以人为本,让多数人都成为改革的主体。与此同时,要配套拿出人员疏通、分流和安置的渠道,一并推出,供员工多重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稳有序。二是完善经营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发挥经营绩效激励考核的杠杆作用,强化过程监控(产品库 求购 供应),抓过程促结果,用结果促过程。探索建立科学统一的经营绩效考核平台,实行按月度排名,按季度考核,按年度兑现,营造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氛围。
长航集团海运板块划转到中外运长航集团直接管理,此举既为长航集团“瘦身”减负,也显示中外运长航集团的整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剥离航运板块
8月30日,姚京汉与长航集团员工举行座谈会。会上,姚京汉明确表示,9月1日起,长航集团航运板块划转到中外运长航集团直接管理。在航运板块业务重组后,长航集团仅剩下“四菜一汤”:即四个地区公司,加上“一汤”即以长江为依托的几家专业化公司(包括长江事业部、长江海外、中长燃等)构成长航集团通江达海,江海一体的格局。可以说,长航集团此番“瘦身”减负,一方面,为集团的生存发展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外运长航集团航运板块的整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据悉,此次划转的长航集团航运板块包括3家公司,分别是*ST长油、深圳长航和长航国际。姚京汉坦言,长航集团的现状已无力解决3家航运企业相对比较沉重的包袱和困境,在此情况下,与其大家一起步入沼泽,不如各寻出路,至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ST凤凰并未一同纳入中外运长航集团直接管理的行列,这似乎也验证了坊间传言:对于长航系的两家上市公司,中外运长航集团将“弃凤凰救油运”,*ST凤凰将以自救为主。
此前的8月9日,*ST凤凰在上海组建新的海运事业部。*ST凤凰的此番改革,是干散货结构调整12年以来的首次改革,是一次大动作、很透彻的改革,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各种因素错综复杂。这次改革将上海、武汉两地3家航运企业归并组建新的海运事业部,岸基地人员由200人缩减至65人,减幅达67.5%。
在艰难地剥离航运资产之后,长航集团也在思索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姚京汉坦言,长航集团之所以出现如今的经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所谓的“三化”:管理行政化,繁文缛节,三六九等,有时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化;投资杠杆化,通过银行大量间接融资(贷款)上项目,极易形成资产泡沫,潜藏着危机;经营空心化,因为是国有资产,更有做大规模的本能冲动,其经营结果是大而不强。
姚京汉表示,长航集团必须聚精会神谋效益、攻坚克难促改革、扬长避短调整转型。必须吹响新一轮改革的冲锋号、集结号,逐步清除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障碍和矛盾,力争使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长航集团不能重蹈过去的覆辙——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而要靠创新驱动,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创新等。
姚京汉认为,长航集团既承认落后,也不甘落后,有差距意味着有潜力,必须勇于进取,奋起直追。“在赛车时,尽管有些车一开始就落后,但如果能掌握并运用好弯道技术,就有可能后来居上,赢在终点。车道有内道、外道之分,把握好时机,在弯道处抢占有利的内道位置,你就能缩小差距。能否抓住‘弯道超越’的机遇,长航集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行动方案(2013-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内河水运科学发展,到202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比较优势,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明确了今后七年重点推进的“五大工程”,即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发挥内河港口枢纽作用、推动内河运输服务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内河企业,长航集团是中国航运企业中唯一能实现远洋、沿海、长江、运河全程物流服务的航运企业。如何在新一轮内河水运发展中寻找机会,实现姚京汉所说的“弯道超越”,长航集团必须发挥核心竞争力,注重与中外运集团的协同效应,打造全程物流和航运的综合服务体系。
页次: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