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正因为此,近几年吸引了许多外资冷链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例如,冷链物流方面,有夏晖物流、雅玛多这样的先行者;冷库方面也有普菲斯、太古、普洛斯这样的排头兵;而在设备方面以英格索兰、开利、NEC等公司为代表的科技领域大鳄更是不在少数。
这些企业的进入对尚未成熟的中国冷链市场的确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有数据显示,国内车载冷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均被开利和冷王等知名品牌所占有,只有不足30%的市场份额被上百家国内冷链设备企业填补。
外资民资对垒
冷链装备业是冷链行业的基础,这个领域两大外资巨头——英格索兰及开利(Carrier)已进入中国多年。
目前,英格索兰在中国的各项投资总额达到4.12亿美元。英格索兰余锋透露,运输冷机设备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今年的市场规模在5000万美元左右,“过去5年(除2008年),每年平均有两位数增长率,未来几年可能达到20%”。
而外资冷链物流运营商,如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物流提供商太古(SwireColdChain)已进入华南市场,而美国的冷库物流运营商普菲斯在上海的冷链仓库也已奠基。
而国内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目前还是小散乱格局。
民营冷链物流企业排名靠前分别是:山东的荣庆物流、安徽的安得物流、天津的康新物流以及北京的华日飞天。冷链物流企业成本高、风险大,这些民营企业均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荣庆物流引入了风险投资今日资本,华日飞天被大新华物流收购,安得物流谋求IPO却被创业板发审委否决,而康新物流最终卖给了外资企业。
2010年4月,招商局国际和全球最大的冷链企业美冷公司(AmericoldRealty)成立合资企业,并于今年7月收购了康新物流。紧跟着美冷的步伐,日本的雅玛多、伊藤忠也进入中国冷链市场。
另一方面,因为找不到可靠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国的一些食品药品企业,自己办起了冷链物流。肉制品生产企业双汇“一不小心”就拥有了中国最大的冷藏运输车队,冷藏车达到1400多辆。双汇在运送自己公司产品的同时,也会顺带揽一些其他企业的冷链业务。
北京商务委员会物流发展处的朱忠文认为,冷链物流目前发展的难点在于法规政策的不健全。《食品安全法》没有食品冷链物流的明确规定。
国家农产品(000061)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认为,政府立法和市场驱动两者不可偏废。“在意大利和日本,都由政府来补贴冷链企业。”
王国利透露,中物联正在起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等六项标准,从行业协会的角度对冷链业进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