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自去年11月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以来,多个省市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相关概念股几度涨停。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从事环境管理咨询和碳交易认证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古棣元对记者表示,国内的碳交易市场连设定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工作都没有完成,分配额度、制定交易规则、确定企业报告核查制度等更无从谈起。
而部分受“美丽中国”概念热捧的上市公司也表示,目前政策尚未出台,都在观望中。
国际碳价一再跳水
多哈气候大会正在进行,“碳交易”再度走热。《京都协定书》第一承诺期在今年底即将到期,而在本次大会召开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和俄罗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诺期。多哈大会日程过半,但是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碳交易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京都议定书》规定,对发达国家有具体的强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任务。
我国目前并没有进入强制减排范围,国内的企业多以自愿碳排放交易或者操作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以下简称CDM项目)出口到国外的方式参与碳交易。
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底,CDM注册项目有5139个,中国注册CDM项目超过2600个,占比近52%。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去年指出,世界银行预计到2012年碳排放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会达到3.5万亿美元,碳交易市场或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
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方面有助于节能减排,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直接获得资金。据媒体报道,中国第一个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收益为2.7亿元。而今年武钢将减碳指标卖给意大利电力公司,获得的收益高达20亿元。
“过去碳价高,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彷佛天上掉馅饼了,国际上的中间商也借此赚了更多。”古棣元说。
但如今,“天上掉馅饼”的碳买卖或难以为继。
截至12月4日,国际CER的价格为0.66欧元/吨,而2008年最高峰时为23欧元/吨。
“受国际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碳价一再跳水。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的放缓,可以预计在短期内业主的收益将会面临极大挑战。”北京一致人和国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智良对记者说。
碳价走低使得中国企业碳资产缩水,企业的供给意愿降低,欧盟经济的不景气也将导致未来碳排放需求减少。
“由于现今最大的碳信用需求方欧盟经济复苏缓慢、生产下滑、气温升高(冬季取暖需求减小),企业本身产生的碳排放就在下降,加之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过量的分配,短期内碳排放需求不会有明显的提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高级经理李原对记者说。
在本次多哈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俄罗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诺期,而会议日程已经过半,关于第二承诺期能否启动临时使用、气候资金、冗余排放配额等关键问题还没有实质性进展,作为气候变化谈判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的作用变得扑朔迷离。
此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严峻的是,欧盟已在相关法规中明确,从2013年开始EU-ETS或只接受最不发达国家或有双边协议国家的CDM项目,且禁止使用工业气体项目产生的减排信用。
“从中期到远期来看,国际碳交易市场还有一定希
页次:1/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